所以纵观整个明末,能打的有很大一批成员都是边军出身……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而此次郭桓案抄家所得粮食折合白银不过一千二百万两,甚至比不上军费的窟窿。
且不谈红薯、玉米、土豆的高产,就说其口感和蕴藏的能量也比百姓手中的粮食,甚至比之军粮都要好上几分。
而有了一支能吃饱的军队,那就可以训练,训练后的精兵,对上杂兵,甚至民兵才能真正做到以一当十。
将士兵的状态,受训练程度,装备的优良,后勤的支撑等结合起来。
就会发现历史上大多数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原因其实都有迹可循,并没有什么天选之人,也并没有气运之子。
无非是菜就多练。
而练兵,必然要花费大量的粮食。
想到这里,朱棣也是一阵头疼。
大明可没有烟民填补军费开支,所以寻找高产作物势在必行。
当今正处于十四世纪尾页,新航路还未开辟,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根本运不过来。
可若这般困难就能难住朱棣,那未免也太小瞧穿越者了,正在他回来的路上,他便是早已想好策略:
让大明开辟新航路!
寇可往,我亦可往!
一念至此,朱棣笑着开口:
“沈公子的远洋船队最远到达过哪里?”
为何会问这个?
沈仪脸上浮现一抹疑惑,虽不解,但仍是恭敬的开口:“最远应该是抵达暹罗国。”
“可曾想过到达更远处?”
沈仪摇了摇头:“沈某的私船是绝无可能横跨大洋的,沿岸航行已是不易。”
闻言朱棣点了点头,确实是有这个困难,既要保证船只足够大,又要保证船上有足够的补给,还要有精良的装备保证能打得过当地土著,着实不易。
“若是有着一队大规模的舰队,其上有着几万人的军队,又大量配备火器,大炮,那岂不是真能领先!”
朱棣想着,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词:
“郑和宝船!”
对啊,郑和!郑和你在哪,郑和你好香!
朱棣兴奋的思索着这个人,很快便得出了结论:
郑和他才九岁!
朱棣嘴角抽了抽,郑和生于洪武四年,现在才九岁,且不谈找不找得到这人,就算是自己想让他下西洋……
“若是有大型战船,又有火器军备,你手下的人能否远渡重洋?”朱棣看着沈仪说道。
沈仪闻言眼睛亮了起来,他虽没有出海过,但手下人的传信他自然是看了。
而今朱棣这番消息,无疑是令人振奋。
“当然可以。”
朱棣点了点头,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向着沈仪伸出了手。
“这是?”
沈仪略有不解,我这又没跪着,殿下伸手拉我干嘛?
朱棣清了清嗓子开口:
“掏钱。”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