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虽是不懂又双叒叕是什么意思,但看着朱棣的表情,大概也能明白。

当下整张脸便是红透,仿佛就要滴血,不敢直视朱棣的眼睛,只是默默点了点头。

正当屋内气氛旖旎之际,院外突然传来一道声音:

“殿下,沈仪我给您带到了。”

话音落下,在院内回荡,徐妙云娇羞的推开朱棣,跑入屋内。

朱棣看着惊慌失措的徐妙云,心下微微一叹,看着来者,虽说沈仪是自己唤来的,可脸上仍旧是不自觉的浮现出一抹愠怒。

“参见王爷,臣给您将沈仪带到了,这就先告退了。”鲁胜欠身一礼,而后退出门外。

他知晓自家王爷肯定不会叫人唠嗑,必然是有要事想谈,既然是要事,那自己这种小卒子还是别听的好。

最后回望了一眼府内,心中也不由得惊诧起来,自己先前根据王爷所说,竟然真的在江南阁找到了沈仪。

王爷真神了。

不过在来时的路上,鲁胜仍旧在心中腹诽着,一个苏州首富,住最普通的客栈,真是低调……

鲁胜摇摇头,不再想这些,快步离开。

他不知道的是,苏州首富是沈仪的自谦,若非是这个名头太过家喻户晓,恐怕更多的人会称他为江南首富。

很可能更进一步……大明首富。

不过别人或许敢这么称呼沈仪,但他是断然不敢答应的。

大明的首富,只能是皇帝,如果真有人的财富能大过皇帝,那么他的财富也就不会属于他自己。

到时候,他那几万亩桑田,几千架织机,真的是只能为宫里开了。

“不知王爷找沈某何事?”沈仪站在朱棣身前,恭恭敬敬的侯着。

朱棣则是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不知沈公子是否知晓粮食产量?”

沈仪眼角浮现出一丝疑惑,开口道:

“自然是知道的,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宋时曾言苏湖熟,天下足。沈某在苏州多年,也算略有耳闻。

说起来沈某家里还有账本,里面记载很多朝代的粮食产量,若是王爷想看,沈某叫人送来便是。。”

朱棣眉毛一挑,继续问道:

“想不到沈公子还对这些这么了解,不过账册什么就不用了,这些数字国子监也有。”

一般史学家认为铁犁耕牛出现后的战国到东汉末年粮食产量都差不多,大概最高亩产小米近三百斤,西北偏惨一点,大约六七十斤。

在大唐盛世时,水稻的产量平均是三百多斤,宋朝四百多斤,明朝将近六百斤,这已经是很极限的数字了。

毕竟明朝没有神农,也没有杂交水稻。

朱棣眼神微眯,引入高产作物迫在眉睫。

先前朱棣虽然已经否决了引入高产粮食能拯救国家危亡,救民于水火,但朱棣有着另一个打算。

军粮!

打仗需要军粮军饷,可这军粮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糊弄过去的,至少要比百姓吃的好上数倍。

士兵是需要训练的,而训练就会增大粮食的损耗。

在大明,养一名士兵,一年需要三十两白银,相当于一户五口之家一年半的花费。

譬如:关宁军区十五万人,崇祯年间,每年需要四百八十万两白银花费。

整个长城防线,一共有五十万大军,每年的军费是多少呢?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骑兵、火枪军只会更贵。

所以什么小说电视中动不动就有几十万铁骑,如果其背景是真实的古代,那是断然不可能的。

当然,削减军费也行,只要你不怕打败仗,只要你不怕兵变,就可以虐待士兵,给他们杂粮,甚至不给他们吃的。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一大批边军出身的士兵造反,各自称王,比如李自成、张献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