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时间,清河郡狼烟四起、尸横遍野,逆贼荡然无存。清点尸首,足足有两万具,拓跋绍超额完成了父皇交给的差事。带着一箱箱金银,留下一片片废墟,清河王离开清河郡,高奏凯歌,还朝而去。

经此一役,拓跋绍信心大增,“哼!清河万人!这便是我给父皇的‘清河万人’,本王出手决不吝啬,给他两万人。”

看着拓跋绍的嘴脸,董谧心中暗喜,他心中那个无知无畏的混世魔头回来了,狠辣果决胜于从前。“殿下,回到平城,你该如何向圣上禀明?”

“逆贼把清河郡变成了人间地狱,我等已将逆贼剿灭,朝廷还需拨下银钱,赈济清河郡。”

“银钱从何处出?”

“何处?在此!”拓跋绍指着前面的数十架马车,“本王愿替父皇分忧,即便掏空府库,也要确保清河郡不出一个饿殍。”

“殿下有如此心机,克承大统指日可待啊!”

“哈哈哈!那本王就借仙长吉言了!”

“不过,还都后,我们还需查实,大祭司到底是被谁人所杀。不抓住此人,殿下或将无宁日。”

“该如何查实?”遇到此等考验智力的事,拓跋绍的智谋便荡然无存,只能依靠董谧。

“自然是从宫内查起。殿下掌管禁军,试问谁人能趁夜潜入宫中?”

拓跋绍摇摇头,“绝无可能。城墙上十步一岗,还有暗哨,没人能进得来。”

“所以,刺客定然是宫中之人,他早已潜入宫中,待机行事。”

“会不会是禁军中人?”

“或许。宫墙之内,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必须一一查实。”

拓跋绍无奈地摇摇头,“宫墙之内有数千人,一一查实,如同大海捞针,谈何容易啊!”

“有陛下在,一切便能迎刃而解。大祭司遇刺,陛下已成惊弓之鸟,不查个水落石出,他如何安寝?我等只需向陛下讨个秘旨,暗地查实,便宜行事。候猬营最擅长暗查,陛下一直不准候猬营涉足宫内,此番却给了它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嗯!”拓跋绍点点头,“也可借机让五大高手进驻宫内。这几年他们一事无成,俨然变成了废物,此时不卖命,更待何时?”

“殿下英明啊!”董谧了然拓跋绍所言的“卖命”,这几人就是他插入皇宫的弯刀。候猬营本是圣上直管,算是心腹,派几个高手入宫保护圣上也是名正言顺,拓跋珪绝不会起疑心。而几人实际上是拓跋绍的心腹,是他的利器,如何使用全凭他来掌控。

如此安排,拓跋绍还有另外的打算,他虽然掌管着禁军,但几个副统领却效忠于皇帝,并不完全听命于他,安插几个高手进来,便可制衡那几个刺头。

一路无话,拓跋绍一行人回到平城,入皇宫复命,路上所议之策一一展开。拓跋绍从清河郡搜刮来的财宝,不日又回到了清河,但并非物归原主,而是用于赈济平民百姓。

他此举也算是劫富济贫,还落得个公忠体国的好名声,关键是得到了父皇的褒奖。平民百姓本入不得拓跋绍的法眼,撒些银钱打发掉便是,他的关注点在皇宫。

经董谧启发,拓跋绍不想再坐等父皇恩赐太子之位,而是要自己铺就登顶之路。这条路的尽头就在皇宫,他要占领它、控制它。

拓跋绍向父皇讨了一道密旨—彻查混进宫内的奸细,如此候猬营顺利进驻大内。候猬营并非来吓唬人,一番缜密暗查后,抓起数百人严刑拷问,收获不可谓不丰。

他们确实揪出数十名奸细,有秦国的,有燕国的,还有夏国的,甚至揪出了两名北府签典司的密探。不仅有旁国的奸细,国内的奸细也不少,有贵族大臣派来的,有部族派来的,还有废太子的人。

这些奸细都扮着不同身份,有禁军护卫,有宫女,有杂役,还有各种匠人。最悲催的是几个内监,为完成使命,他们甘愿折断命根。

其实,这些人也并非全部是奸细,有的不过是收了一些银钱,或得了一些好处,便为人办事;有的则是扛不过酷刑,屈打成招;有的则是候猬营强加上去的,比如废太子的那几个,其招与不招已不重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