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人高调做慈善,他因为慈善义举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褒奖,这种行为也没有错。荀子实际上肯定了对利益的正当追求。

再如在对待礼治和法治的问题上:

孔孟:坚决维护礼治,反对法治。

荀子:更具包容性,极力调和礼治与法治,甚至更趋向于法治。所以,我们知道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李斯都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恰恰因为其兼容并包,因为自己有两个法家弟子,而被后世儒家所质疑和抨击。

荀子讲学于齐,怀于楚,亦兵于赵,亦正于秦。论风俗于情,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北大校长,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孔子不如暴秦,荀子却被秦政秦诉多与褒奖,而同时批评秦国侮辱。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兼容并包精神,更能使儒家思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并且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为汉代儒学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经学、理学,还是《诗经》学乃至《春秋》学,都与荀子有关。

清竹汪中在《荀子通论》中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又有功于诸经。”众多学者都为之赞同。谭嗣同在《仁学》中说:“2000年来之学。”

章太炎把荀子尊为孔子之后的圣人。胡适认为荀子与同时代各学派既有关系,冯友兰评价荀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还有人说荀子是唯物主义者,是儒家的左派。

从近代众多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荀子作为儒家大师是当之无愧且是被低估的。而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的。

【一口气看完杠精大师,公孙龙#历史#小知识#诸子百家】

他被称为战国时期的辩论奇才,众多大师都被他驳得哑口无言。他被诸子百家称为“杠精学派”,列国学者则群起而攻之。

他的学说在过去千余年中屡遭非议,如今他却拥有哲学家、逻辑学家等多重头衔。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名家大师公孙龙。

公孙龙,字子鼎,战国时赵国邯郸人,他是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要想了解公孙龙,我们就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名家学派。

名家学派流行于战国中后期,提倡在证明时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善于辨析。其学说基于对语言的分析,故又称“辩者”。

在西汉时改称名家。但事实上,诸子各家学派都认为名家学说是诡辩之学,换个说法理解就是现在的“杠精”。

庄子更是称名家为“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意思是庄子认为名家曲解别人的意思,通过辩论逻辑让别人哑口无言,但又不能真正说服别人的内心。

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提出了21个辩论命题,我们从其中经典的6个命题来简单了解名家学派的思想。

第一个命题:白马非马。名家认为白马不是马。其推理方式是:白马是具体的,马是抽象的,因此白马非马。

第二个命题:鸡三足。理由是鸡除了两只脚外,再加上“鸡脚”这个名称,所以得出鸡有三只脚。

第三个命题:龟长于蛇。人人皆知龟比蛇短,但名家偏说龟比蛇长。理由是大龟可以长过短蛇,所以说龟比蛇长。

第四个命题:马有卵。马是胎生,但名家却偏说马能生蛋。理由是万物本质是统一的,胎生的马与卵生的禽类都是“物”,所以马也可以有蛋或者可以卵生。

第五个命题:狗非犬。狗就是犬,犬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但名家说狗不是犬。

《尔雅》中曾解释“犬未成豪曰狗”,公孙龙据此论道:二物必有区别,狗就是狗,犬就是犬,狗不是犬,犬不是狗。这并不是大小之别,而是二者实质区别。

第六个命题:丁子有尾。丁子是楚国人对青蛙的称谓,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但名家偏说青蛙有尾巴。理由是青蛙的幼虫蝌蚪是有尾巴的,可见青蛙原本是有尾巴的。

我们在看到如今“鸡三足”“丁子有尾”这些命题时,都不禁产生疑问:这不就是现在所谓的抬杠吗?

而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公孙龙,正是由于“白马非马”“离坚白”等看似抬杠的理论而名扬天下。他也是名家学派中唯一留下学术着作的人。

什么是“白马非马”?一天,公孙龙牵一匹白马想要进城,但守卫告诉他这座城池规定马不能进入城内。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

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意思是说,“白”是指马的颜色,“马”是指马的形体。

“白”是用来称呼马的颜色的,“马”是用来称呼马的形体的。因此,“白”与“马”两个概念合在一起所包含的意思就不是“马”了。

如果从抽象的概念来看,“白马”不是“马”。公孙龙还举例说,如果你到马厩里去取马,黑马与白马都是你取的对象;如果你只取白马,那么黑马就不是你取的对象。

取马的时候,黑马和白马都可以算作“马”,但不能算作“白马”。可见“白马”不是“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在公孙龙看来,“白马”的概念是非常具体的,“马”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然而常识的判断却是非常矛盾的。

白马是马,这等于说具体的白马是抽象的马。如果把他的这个哲学命题诠释一番,则应读作“具体的马不是抽象的马”。

具体的事物不是抽象的事物。公孙龙对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首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为哲学增添了新的范畴。

他的哲学观点远远超过他所处时代人们的认知水平,这也是他的观点不被诸子百家所理解的原因。

什么是“离坚白”?公孙龙在他的着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为例。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