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瑾挥毫如飞,顺利答完第一道题后,便将目光投向了第二题。
此时,考场内一片寂静,唯有笔尖在纸上摩挲发出的轻微沙沙声。
这第二题着实棘手,竟是一道“截搭题”。
题目为“‘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析其于治世用人之关联,且论古今之变”。
此类型的题,从经典语句中截取片段,要求考生找出其中隐藏的逻辑联系并深入论述,本就困难重重,又加上古今之变的探讨维度,更是难上加难。
林瑾心中暗忖,这“截搭题”打破常规思维,如乱麻般纠结缠绕。它把看似对立的两句拼接,要挖掘出与治世用人的关联,还得考量古今差异,一般人见此定会晕头转向。
那语句仿若两座孤岛,不知如何构建桥梁,更难推测出题者深层意图。其冷门古怪,恰似荒漠深处的谜题,少有人能破解。
林瑾皱起眉头,沉思许久。
而后,他似有所悟,决定从义利观对人才品性的影响切入。
他思索着,“君子喻于义”表明君子以道义为导向,在治世中可担当重任,秉持公正廉洁施政。
“小人喻于利”则显示小人唯利是图,若用于官场易生腐败与混乱。
古今不同时期,对义利的评判标准虽有变化,但这种人才品性与治世用人的根本关系却一脉相承。
于是,他奋笔疾书,先剖析两句本意,再阐述在不同历史治世案例中二者关联的体现,引经据典,层层剖析,将自己的见解洋洋洒洒地铺陈于纸上。
答完这两道题,林瑾又看向试贴诗的题目,只见其上写着:“秋暮寒江孤舟影,赋得‘幽情’。”
林瑾现在感觉,今年的题目属实有点难了,开考前,他知道可能会难一点,但是真没想到会这么难,而且这诗词又是林瑾的短板。
林瑾深知此试贴诗题目的难处。
这“秋暮寒江孤舟影”的景象描绘虽是具象,可“幽情”二字的融入却极为微妙。
若仅直白地描绘景色,难以体现“幽情”;若过于着意抒情,又恐景情脱节。
且试贴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需在有限的韵脚与格式内,将景与情精妙融合,此为一大挑战。
出题者意在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营造、情感的细腻表达以及格律运用的娴熟程度,既要有画面感,又要有深沉内敛的情感抒发,还得符合韵律规范,实在是难上加难。
林瑾略作沉思,决定先从寒江的景色着笔,此时,他仿佛看到了那秋风瑟瑟、江水苍苍、孤舟飘荡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
“秋风瑟瑟暮云愁,寒水迢迢古渡头。”
此二句勾勒出秋暮寒江的基本轮廓,让那股萧瑟之意初步弥漫开来。
接着,他要在这景色之中不着痕迹地融入“幽情”。
“孤篷悄掩幽思起,寒浪轻摇别恨生。”
篷舟之内,幽思暗涌,寒浪之下,别恨滋生,将无形的“幽情”具象化于孤舟与寒江的互动之中。
再往后。
“远岫含烟迷望眼,残霞凝血惹离忧。”
借远处含烟的山峦与似血的残霞,进一步渲染这种幽远惆怅的情感,使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在创作过程中,林瑾一边精心雕琢词句,一边时刻留意格律,确保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落在韵脚与格式要求之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