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讨厌一个人,也只需要一件事。朱高炽连忙走上前,开口说道:“爹,您就不要吓瞻基了。”

“虽说,瞻基收缩大明边防卫所,可在儿臣看来。”

“他做的没有问题。”

“卫所的作用,是能够在草原上快速传播消息,能够最快得知草原各部的动向。”

“草原上建立的那些卫所,其目的,您应该很清楚。”

长城以外的卫所,其实就相当于是驿站,用来打探消息和传播消息。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军队服务的。

宣德一朝,不打仗,那这些卫所自然是没有用。

总不能不打仗,还将军户留在长城外的卫所里吧。

收缩是肯定要收缩的,休养生息,必然要收缩。

就像是战争时期,大量打造器械武器,可等战争结束。

总不能继续打造兵器吧?这些兵器,都需要重新熔炼,使其成为耕地的锄头之类的农具。

长城外的卫所也是一样的。

听着这话,朱棣沉吟片刻。

虽然他很生气,但朱高炽说的没有问题。

长城外建立的大量卫所,是用来传播消息的,长城以外,那些土地种不了。

因此,长城外的卫所不能自己自足,需要朝廷时不时的拨款,才能维持生计。

“好,尚且不说,这边防收缩是怎么回事。”

“可宦官读书,也是这小兔崽子开启的吧。”

“土木堡之变,他的儿子,朱祁镇!”

“就是在宦官王振的煽动下,造成土木堡之变,成就了大明第一战绩!”

“我朱家,出了第三位!以少胜多的……”朱棣猛吸一口冷气,怒道:“战神!”

当然,他嘴里的这句战神自然是贬义词。

朱家三位以少胜多的战神,前面两位是洪都保卫战的朱文正对战陈友谅,还有北平保卫战的朱高炽对战李景隆,第三位,就是自己这个蠢货曾孙,也先对战朱祁镇。

前面两位,都是褒义词,唯独到了朱祁镇这里。

结果成为被以少胜多的一方。

朱高炽欲言又止,脑子飞速轮转。

虽然不明白朱瞻基为什么这么做,不过身为父亲,也是时候站出来维护朱瞻基了。

以前都被朱瞻基说懦弱,这时候要是再懦弱,可就真的要凉了。

“爹,您不也设立了内阁吗?”

“自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以来,将大权独揽于皇帝一身。”

“其中艰辛,您又不是不清楚。”

当皇帝要是不累,朱棣就不会设立内阁。

不是谁都像太祖皇帝一样,拥有近乎变态的精力。

“况且,永乐朝的太监可重用,为何宣德朝的太监就不能重用呢。”

郑和,可以说是朱棣十分重视重用的太监。

率领着大明舰队,行驶在南洋诸国,将大明永乐四个字,带到世界各地。

朱瞻基、郑和的关系是很好的,受到其影响,也说不定呢。

朱棣嘴角微微抽搐。

“你还真是,口舌犀利!”

虽说朱瞻基确实对国家经济的恢复,有作用。

可土木堡之变,大明差点亡国的节点,也是朱瞻基在起作用。

卫所收缩,导致大明对长城以外的情况,了解甚少。

河套地区,完全暴露在蒙古人的视线中。

导致敌在暗,我在明。

宦官读书,其蛊惑皇帝亲征,无能却又手握大权。

可以说,彻底将国家上上下下,搞得七八乱。

真不知道,正统十四年的时间里,大明是何等状况?

总不可能是孙若薇在把持朝政吧?

她要是有这能力,朱祁镇何至于此?

“老三,把正统朝的大致情况,看看。”

朱祁镇少年登基,说他聪明,土木堡之变。

说他蠢吧,正统朝十四年没出问题。

这时候,朱高燧快速阅览本朝记录的内容。

发现自己嫂子出现的频率较多,于是直接拿出记录自己嫂嫂的案卷,阅览了起来。

很快便明白,为什么朱祁镇如此荒谬,但国家依旧能够安稳这么长的时间。

等待片刻后,朱高燧便开口说道:“因仁宗和宣宗相继离世。”

“在朱祁镇尚未成年之前,朝政一直都是由张太皇太后主持。”

“在其活着期间,国家安稳,宦官王振也不敢有所太大的举动。”

“甚至,有一次,张太皇太后因为王振犯错,拔剑抵在王振脖颈。”

“企图一刀杀之!”

“奈何,英宗和五位大臣为其求情,这才免死。”

朱高燧越说,越有些惊讶。

自己这嫂嫂有些能力啊。

不愧是母亲看重和培养的人。

就连,朱棣,朱高炽,朱高煦都有些意外。

张太皇太后。

不用想,肯定就是朱高炽的媳妇。

朱棣对自己这位儿媳,也很喜欢。

主要是侍奉的到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十分懂事。

“所以,正统朝能有安稳十数年,都是因为朕的这个儿媳?”

朱高燧连忙重新扫视了一遍。

“爹,要是这里的案卷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的。”

“我这嫂子,摄政而不干涉朝政,其在位期间,没有任何逾越的行为。”

张太皇太后没有任何干涉朝政的记录。

且一直教导朱祁镇,要向前面那些皇帝学习。

她只教给年幼的朱祁镇一句话,只需要将不急的事情全部废止,然后委任那些有能力的辅佐大臣即可。

按照张太皇太后的指示,年幼的朱祁镇,也能够将国家管理的井井有条。

她只会在事情要超出控制的时候,才会干涉朝政。

听着这些话,朱棣心中很是满意。

“老大,你这媳妇,很好。”

本来就喜欢这儿媳,现在更加的看重了。

有能力干涉朝政,却不干涉朝政。

明明大明朝的贤后最多,却是后宫最不干预朝政的时代。

朱高炽笑了笑:“爹,她除了有些斤斤计较外,其他我都挺满意的。”

可想到这里,朱棣又看了一眼地上趴着的朱瞻基。

“什么都好,就是太规矩了。”

“没能宰了王振。”

当然,这也不能怪张氏,朱祁镇都呼在王振面前。

张氏又很守规矩,自然是不可能对皇帝刀剑相向。

哪怕她的辈分是朱祁镇的奶奶。

要是她能适当的不守规矩些,将王振宰了,就好了。

恐怕,要是张氏能活到现在,土木堡之变就根本不会发生。

事情基本上都了解的差不多。

朱棣便对着地上的朱瞻基说道:“这几天,跟着你二叔出兵。”

“你,听他差遣。”

“土木堡之变,正统朝的军队损失殆尽,神机营,三千营,尽数覆灭。”

“五十多位随行官员和将领都战死沙场。”

“五十万随行的将士家眷辎重兵,折损了半数。”

“皇帝被俘,此罪,朕无法饶恕。”

朱瞻基听着朱棣讲述完整的土木堡之变的情况,心中顿然明白,为什么自己爷爷会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怒气了。

听着这些话,朱高炽也有些胆寒。

死了这么多人……朱高炽那用厚厚眼皮遮盖的眸光中,居然也闪过一丝杀意。

“跟着你二叔,把朱祁镇救回来。”

“然后,你,亲自杀了他。”

“明白?”

朱棣本不想这么残忍,让朱瞻基手刃自己的儿子。

可……朱祁镇不死,他心中的怒气难消。

朱瞻基咽了咽口水,连忙点头道:“爷爷,孙儿领命。”

因为他对自己这个儿子并不熟悉,自然勉强能够接下这个任务。

这样一来。

可以将朱祁镇的死,归咎于,其犯下滔天大祸。

致使宣宗皇帝从墓里爬出来,将其直接斩杀。

朱高煦就不用背杀害亲族的骂名。

或许是因为自己淋过雨,他想要给自己儿子撑一把伞。

“对了,老二,你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吗?”

朱高煦微微点了点头。

“其余地方,都没什么不对劲,但宣府总兵杨洪,儿臣感觉他有些不对劲。”

“皇帝被俘,按理来说,他应该是救驾才对。”

“或许,他害怕这件事是蒙古传来的假消息,想要保住宣府,但……皇帝受辱于城外,其却视而不见。”

“不管是何居心,可诛。”

或许杨洪确实是害怕中计。

毕竟,草原瓦剌部也先没有攻城器械。

无法进宫宣府这样的大型城池。

若是宣府丢失,确实容易影响到整体的战局,杨洪的举措没有问题。

但不管怎么样,土木堡之变,杨洪没有及时分配兵力救援。

而是一味的据守宣府,导致皇帝被俘。

更重要的是,杨洪之子,宰没有接到朝廷的指令情况下。

私自放其城池。

这……可是死罪。

“你打算怎么办?”

朱棣开口询问道。

因为对局势不是很了解,现在决策者,还是在朱高煦这个皇帝的身上。

他也不打算干预。

朱高煦的军事能力,他信任。

这时候,朱高燧开口说道:“爹,我和二哥早就商讨过这件事。”

“现如今,北京城危在旦夕,不可能临阵斩将。”

“属于自毁城池,若杨洪叛变,就算我和二哥能力再强,也无力回天,我等非但不惩罚杨洪,还有杨俊弃城之罪。”

“还需要对其加官进爵,进行安抚,等此战之后,一并清算。”

听着这话,朱棣心里十分满意。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