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时期乃是大明王朝的起始阶段,自公元 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登基称帝起,至 1398 年其驾崩止,前后历经整整三十一个春秋寒暑。
在此期间,朱元璋为了牢牢稳固自身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可谓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地推行并实施了一连串雷霆万钧般的举措。
其一便是大力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于朝廷中枢;其二则是以铁腕手段严厉惩治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吏,绝不姑息纵容;其三更是通过分封诸位藩王来拱卫皇室,确保朱氏江山千秋万代,永固长存。
然而与此同时,朱元璋亦对部分手握重兵的武将心存忌惮与疑虑,唯恐这些猛将日后会凭借手中军权拥兵自重,从而对自己所坐的那把龙椅构成严重威胁。
正因如此,他暗中筹谋布局,逐步展开了针对某些武将的打压与清洗行动。
先说这徐达吧,此人堪称明朝开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头号元勋,更曾被朱元璋亲口赞誉为“万里长城”。
想当年,徐达跟随太祖皇帝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纵横沙场数十载,立下赫赫战功无数。
只可惜天不假年,洪武十八年(即公元 1385 年)之时,徐达不幸染病辞世,终年五十四岁。噩耗传来,朱元璋悲痛欲绝,亲下诏书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并赐予谥号武宁。
不仅如此,还特命厚葬于钟山之阴,亲自撰写神道碑文以示悼念。此外,徐达得以配享太庙,其画像也高悬于功臣庙内,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稳坐开国“六王”头把交椅。
而在洪武年间的众多武将之中,要说结局较为圆满的人物,那非得属徐达不可。徐达膝下共育有四子四女,其中长子名为徐辉祖。
这位徐辉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魏国公,并在那场惊心动魄的靖难之役当中,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建文帝一方。只可惜最终事与愿违,在朱棣成功夺取皇位之后,徐辉祖不仅被剥夺了爵位,还遭到了幽禁的惩罚。
(这也是看在徐皇后的面上的,要是其他人就不单单是幽禁了,早就被处死了)
而徐达的次子名叫徐膺绪,则承袭了指挥使一职。至于三子徐添福,命运却颇为坎坷,年纪轻轻便早早离世。
相比之下,四子徐增寿则选择在靖难之役时暗中支持朱棣。然而,这样的行为终究没有逃过建文帝的眼睛,最终被建文帝下令处死。
不过,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出于感念徐增寿昔日的支持之情,追封他为定国公。正因如此,“一门双国公”这句美谈才得以流传开来,用以形容徐达家族的显赫地位。
再来说说徐达的女儿们,她们同样个个不凡。长女有幸嫁入燕王府,成为了燕王朱棣的妻子,也就是日后名垂青史的仁孝文皇后。次女则许配给了代王朱桂,而三女也觅得了如意郎君,嫁给了安王朱楹。
徐达的后代子孙们在大明朝的各个领域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拿徐达的曾孙徐溥来说吧,他于弘治年间官至内阁首辅。此人性格宽厚仁慈,对待他人总是彬彬有礼。
在任期间,他尤为注重人才的选拔以及培养工作,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明朝的政治稳定以及长远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的来讲,徐达这位声名赫赫、功勋卓着的开国元勋,其后代子孙们于大明王朝的漫长历史进程之中,确实充当着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关键角色。
他们凭借着先辈遗留下来的卓越功绩与无上荣耀,得以在朝堂之上崭露头角,并逐渐积累起深厚的政治根基。
这些徐氏后人不仅继承了徐达那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的优秀品质,更将家族传统发扬光大。他们在官场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成功地谋取到高位显职。
其中一些人甚至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心腹重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决策,对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徐达后代们所拥有的政治地位及强大影响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延续并传承了徐达当年的丰功伟绩以及崇高声誉。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杰出人才的存在,才使得徐家始终保持着名门望族的尊崇地位,并在风云变幻的明朝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常遇春,这位堪称明朝开国之璀璨将星的人物,其威名震慑四方。他不仅勇猛无畏,而且善于征战,一生历经无数战役,所立战功可谓赫赫扬扬。
时光回溯至洪武二年,那正是常遇春北伐中原之际。然而,命运却在此刻无情地捉弄了这位英勇的将军。就在军旅途中,常遇春突然暴病身亡,终年不过四十岁而已。
这一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般震撼了整个朝野。朱元璋听闻此讯后,悲痛之情难以自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与哀悼。随即下令赐予常遇春厚葬于钟山脚下,并且亲自主持祭奠仪式。
后来,为表彰常遇春生前的卓越功勋,朱元璋追封他为开平王,赐予谥号“忠武”,使其得以配享太庙,接受后世香火供奉。
再看汤和,同样也是明朝开国时期的重要功臣之一。他性格谨慎沉稳,机智聪慧且深沉内敛。岁月悠悠流转到洪武二十八年,此时的汤和已然步入古稀之年。
最终,他因病离世,享年整整七十岁。朱元璋得知汤和病故的消息后,当即降下诏书,追封他为东瓯王,并赐予谥号“襄武”。
同时,还特意下旨命令将其安葬于安徽蚌埠曹山南麓,让这位功臣能长眠于此。
而蓝玉,则又是另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主角。作为明朝开国名将,蓝玉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在战场上向来勇往直前,战绩辉煌。
然而,洪武二十六年,蓝玉竟被指控犯有谋反大罪。随后,他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剥皮实草,其惨状令人毛骨悚然。
不仅如此,因受此案牵连而遭到处死的人数多达一万五千余人,这场血腥风波史称“蓝玉案”,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个沉重而黑暗的篇章。
傅友德,这位大明王朝开国之将,一生征战无数,立下赫赫战功,威名远扬。
他那勇猛无畏的身姿曾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令敌军闻风丧胆。正因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对其赞赏有加,并以古代名将霍去病相比拟。
然而,命运却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那一年,傅友德竟被朱元璋无情地赐予死刑,结束了他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享年六十七岁。
无独有偶,另一位开国名将冯胜亦是战功彪炳,同样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赞誉,甚至被冠以“常十万”的美名。
可叹的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他也未能逃脱被赐死的厄运,生命终结于六十七岁之时。
回顾洪武时期众多武将们的归宿,可谓是千差万别。有的人得以安享晚年,尽享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则如傅友德和冯胜一般,惨死于君主的屠刀之下。
造成这种不同结局的原因纷繁复杂,其中包括个人所立战功的多寡、自身性格特点以及在政治舞台上所处的立场等等诸多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对于武将群体的强力打压和大规模清洗,的确在短期内巩固了他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
但与此同时,这种铁血手段也引发了明朝初期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动荡,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不安定的氛围之中。百姓们惶恐度日,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原本繁荣昌盛的景象渐渐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