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正是刘据他爹汉武帝首次将海南岛纳入到了版图,还在此设置了珠崖等郡,刘据自然很清楚。
但是,在那时,海南、琉球都是边疆了。
别说刘据不太理解,就连苏轼心里其实也没底。
毕竟,流放海南已经属于较重的刑罚,通常用于惩罚严重的犯罪行为。根据《宋史·刑法志》记载,流放地分为几个等级,最重的是沙门岛,其次是岭表(包括海南),再次是三千里至邻州。
灾民没得选,只要能吃饱饭,自然哪里都能去。
可普通人,凭啥去海南这样的边疆?更别提开发程度更低的琉球了。
“刘据不是说了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特区有利可图,还怕没人去?”
宁野对此毫不担心。
北宋商品经济发达,那些商人走南闯北,连海上贸易都敢做,去海南、琉球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和利益问题。
换言之,只要特区有足够吸引人的政策,初期观望之后,等第一批人尝到甜头,再结合《大宋新闻报》全国传播,自然会有人趋之若鹜的。
苏轼这才点了点头。
这次赵顼让他来之前已经说了,无论宁野有什么对策,都一一记下,不要反驳。
事实上,苏轼根本就想不起来要反驳。
因为宁野的话,一直以来都是言之有据,即便是他,也总是佩服居多。
只是不知,宁野所谓的特区享有特权,到底特在哪里?
特区到底特在何处?
关于这个问题,宁野早有思考。
虽然赵顼回去了,没有在宁野身边缠着他问策,但宁野对于大宋发改司的具体运作,也是上了心的。
毕竟,帮助华夏改变意难平,不仅仅是这群古人的也是宁野的使命。
“特区就要够特,否则达不到效果。”
宁野开门见山,直接对特区的性质进行定位。
“简而言之,在特区要放开胆子尝试,我有以下几点策略,苏子可以带回去给赵哥,不过,这是我的想法,你们也可以再自行斟酌完善。”
“还请宁校长解惑。”
苏轼早已备好纸笔,准备一边听一边记录。
扶苏、刘据则饶有兴致地等待宁野下文,毕竟,这可是难得的开小灶的机会。
为了大秦和大汉的长远发展,他们也不想错过。
“特区的总体指导原则,就是以经济建设也就是民生为中心,兼顾国防、朝政改革。”
苏轼听罢,先是愣了一下,直到宁野亲手板书民生,这才确认自己没听错。
要知道,之前的变法,很多都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
以民生为中心优先搞经济建设,不能说人家没考虑,只不过,这不是重点,那些士大夫,动不动就是国家国家的,口口声声要解民于倒悬,实际上真正从老百姓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官员,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
苏轼,就是其中一员。
因此,苏轼为什么一方面反对王安石变法,一方面当旧党要全盘废除新法时,他又反对旧党?
原因很明显。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