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
宁野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这才接着说。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支持变法的新党再度执政,你又被当成旧党代表人物,被新党章惇等人视为眼中钉,遭到打压和排挤,这次,你被贬到了海南。”
“我虽大概看过历史,却还是无法理解,子厚(章惇)为何如此。”
历史上,苏轼与章惇的关系经历了从好友到反目成仇的转变。
苏轼和章惇早年关系密切。两人同为进士,且在官场上有过合作,相互赏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如果各位看官记性好,当还记得,前文曾说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期间,曾在《与章子厚》中说过种地的事(见第59章)。
然而,随着北宋新旧党争的加剧,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确很奇怪,可以一见钟情,也可以反目成仇,都是缘分,不必强求。”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但宁野始终觉得,真正的友情,即便历经风帆,仍能共济沧海。
“宁校长说得是。”苏轼眼神复杂地颔首,很快就将注意力又转回到议程上来,随即顿悟道,“莫非,宁校长是想组织流民到海南开荒,把海南作为以工代赈的特区?”
“聪明!”
“校长,我记得你之前给新宋君臣提建议时,就曾说过海南,不过,既然都提到了海南,那么,肯定少不了琉球(今台湾)吧?”
刘据插入话题。
“没错,我猜校长说的特区,定是指海南、琉球两地。”
“哎,你们真是越来越聪明了,搞得我都差点没话讲了。”宁野调侃道,“苏子,在我的设想中,北宋完全有能力开发海南和琉球两岛,而且,这两处此时汉民有,但不多,很多土地都有待开发,正适合作为特区,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此言甚善!此言甚善!”
苏轼越想越觉得,宁野的建议可行。
中原腹地,大量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里,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直接强制要求把土地收归国有,除非他这个皇帝不想当了。
而皇室直接控制的官田,总体占比又比较少。
因此,将海南、琉球设为经济特区,在那里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可以提前开发两处宝岛,又能减轻很多阻力。
更关键的是有了这两处成功打样,将来在中原腹地推行,也会方便很多。
“只是,不知宁校长对于开办特区,有何良策?或者说,我应该这么问,特区,特在何处?”
北宋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特区,这也是中国后世改革开放的独特经验。
“特区嘛,虽然后世有很多具体的定义,但一言以蔽之,就是特事特办的地区。”
“哦?”
扶苏、刘据也很感兴趣,和苏轼一起凑上前来。
“税收、土地使用、经济管理乃至开放海运等,都可以是特区的特权,除此之外,特区也可以成为北宋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回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不仅可以将因灾流离失所的流民,迁徙至海南、琉球定居,还可以全国招募各行各业的人员前往。”
“迁徙灾民容易,招募人员前往,这真的可行吗?”
刘据奇道。
扶苏没去过那么远的南方,自然是有些迷糊的,但是,刘据知道呀。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