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清晨,双辰早早地起了床,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与爸爸妈妈一同前往那座闻名遐迩的阿育王寺游玩。

一家三口精心准备后,便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这趟充满趣味与神秘色彩的旅程,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谈论着对这座古老寺庙的种种好奇和想象。

当终于抵达阿育王寺时,双辰被眼前宏伟壮观的建筑所震撼,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仿佛在热情地欢迎他们的到来。

走进寺庙内,清幽宁静的氛围让人顿时感到心神安宁,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雕梁画栋间尽显岁月的痕迹,双辰跟随着父木,漫步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仔细欣赏着周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阿育王寺现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600余间,依山坡构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

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堂、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

大雄宝殿系清康熙年间重建,殿上有乾隆书"觉行俱圆"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重檐,黄色琉璃瓦盖顶,石雕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嵌镶塔亭,塔身青色,五层四角,四面窗孔,每层雕菩萨神像,内顶悬宝磬,舍利珠挂在其中。寺内有浙江省仅存的两座元塔,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六面七层,每层置腰檐、平座,底层四周有围廊。

阿育王寺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碣、石刻、匾额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

有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苏轼书"宸奎阁碑铭"、宋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额现代碑刻58块,有唐雕四天王右像、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殿内栋上有宋高宗的"佛顶光明之塔"、宋孝宗御书"妙胜之御"、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等许多匾额和藏经楼上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碛砂版大藏经》等珍品。其中以《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宸奎阁碑记》和《妙喜泉铭》最为珍贵。

天王殿重檐歇山黑瓦顶底层开间,上层五间,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国基巩固)四个字,檐间横匾书(天王殿),大门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横匾,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石壁,嵌有金刚经石刻十八块,前后石柱刻有六对楹联,殿供大肚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为乾隆皇帝御书。

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殿之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两旁十八罗汉,后面塑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海岛图》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殿前之两株樟树,高过殿顶。

舍利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高约十三米,殿前屏门,浮雕绮丽。檐间方形额,上书(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下檐黄匾上书(舍利殿),殿后壁外有四幅护法神雕,为唐朝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殿内正中梁上悬竖额(佛顶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书,横匾(光明庄严)挂于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内放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龛,塔下列利宾及阿育王像,石塔后面供置释迦牟尼卧佛像,长约4米。

殿前月台两侧壁上立有四块珍贵的碑记,其中有唐朝万斋融撰文、处士范重书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为寺内(宸奎阁)落成书写的记事文章和张九成撰并书的《妙喜泉铭》碑。殿后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华)为清朝书法家高振霄所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