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轻轻嗅着空气中的梅香,说道:“要是冬天来,就能看到梅花盛开的盛景了,那时候肯定更美。”

幽默调侃风:罗辰嘴角上扬,脸上挂着藏不住的期待,胳膊肘轻轻捣了捣陈瑞,笑嘻嘻地说:“老陈,下次冬天咱可一定得杀回来!

往这梅亭里一坐,赏着梅花,品着香茗,那小日子,简直赛过活神仙,妥妥的‘养生局’安排上。话说古人对梅花那是真爱,什么‘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梅花在他们那儿,就是高洁品质的‘代言人’,妥妥的‘精神偶像’。”

陈瑞接话道,眼神中闪烁着对文化知识的热爱与钻研,抬手轻轻点向梅花 :“没错,从魏晋时期开始,文人就爱借梅花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本心的志向,这梅花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了。

在宋代,社会崇文,文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对社会影响深远。当时流行的‘梅花妆’,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含章殿屋檐下休息时,一朵梅花落在她额头,留下的花瓣印记洗不掉,反而显得更加娇俏,引得宫女们纷纷效仿。

这小小的梅花妆,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和文人审美情趣的传播 。如今,梅花依然是高洁、坚韧的象征,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

象征文人墨香传承的墨池,形状恰似一方古砚,池边环绕着雕刻精美的石栏,栏上刻有梅兰竹菊等图案,寓意着文人的高洁品质。池水清澈,倒映着周边的建筑和树木,仿佛藏着无数的知识与智慧。

正当两人准备继续出发,把福州西湖公园的美景和文化“一网打尽”时,指示牌突然“掉链子”,字迹模糊不清,直接让他们陷入“迷路困境”。罗辰瞬间开启“怨种”模式,皱着眉,语气里满是无奈和烦躁:

“这指示牌可真是我的‘一生之敌’,早不迷糊晚不迷糊,偏偏这时候来捣乱,我的游玩兴致都快被它整没了,真的会谢!”

结果话还没落地,一只追着蝴蝶的小猫就像个“可爱炸弹”,把罗辰的注意力瞬间吸了过去。他两眼放光,激动地喊:“家人们,快看那只小猫,可爱到犯规啦!迷路啥的先抛脑后,此时此刻,rua猫才是王道,这谁能忍住不冲!”

等逗弄完小猫,他们才重新研究起路线,来到墨池边。罗辰看着墨池,疑惑地问:“你说古代的学子们是不是经常在这墨池边洗笔,才让这池水都染上了墨香?”

陈瑞笑着说:“很有可能!这墨池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求学之路,说不定还孕育出了不少传世佳作呢。古代文人重视笔墨,好的笔墨能让他们的作品更出彩,像王羲之洗笔把一池水都染黑的故事,就说明了他们对笔墨的执着。

而且在《西湖书院志》里还记载,有位叫林羽的学子,家境贫寒买不起好墨,就自己尝试用松烟和香料自制墨锭,虽然过程艰辛,但他凭借这股子钻研劲儿,在书院的书法比赛中脱颖而出,最后还成为当地有名的书法家。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无论什么时代,只要有热爱和坚持,就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

在学术传承方面,西湖书院编撰了诸多如《西湖书院志》这类详实记录书院历史、教学理念和学子成就的书籍。翻开《西湖书院志》,里面不仅记载着书院的创建背景、历任山长的事迹,还详细记录了众多知名学子的求学经历和学术成果。

比如学子李明,自幼家境贫寒,但凭借在书院的刻苦钻研,在文学领域提出了独特的文学流派观点,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影响了一代文风。

书院还采用独特的“讲会”教学法,讲会之时,不仅有书院的先生们,还会邀请各地的大儒前来。大家围坐一堂,就着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经世致用之学等展开激烈讨论。学子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常常从清晨一直辩论到傍晚,培养出众多在文学、哲学领域颇有建树的人才。

罗辰笑着直摇头,调侃道:

“这‘讲会’教学法,可比我上学那会强太多了。以前上课就听老师一个人讲,现在大家能一起唠,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早这样,我当年说不定都成学霸了!”

陈瑞点头说:“确实,放到现代教育里,它的意义也很重大。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讲会’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学术研讨会、小组讨论,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通过交流互动拓宽思维边界。

像我们上学时小组讨论课题,不同的观点相互启发,往往能产生新的思路,这和‘讲会’教学法的理念是相通的 。”

罗辰轻轻摩挲着碑刻,一脸好奇,扭头问陈瑞:“咱就是说,当年这些书院学子诵读经典的时候,心里到底在想啥?

难不成满脑子都是‘我要逆天改命,成为古代顶流’,还是想‘先考个状元,走向人生巅峰’,主打一个好奇住了!”

陈瑞微微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若有所思地说:“肯定是满心抱负,盼着有一天能施展才华,造福一方。说不定就像我们现在追求知识,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样,他们也在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拼搏。

那时候科举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在这书院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践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据说,南宋淳佑年间的一次科举考试,考场内气氛紧张压抑,闷热的天气让考生们额头布满汗珠。一位年轻考生正文思泉涌,奋笔疾书,可就在快交卷时,笔墨突然用尽。他瞬间慌了神,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双手微微颤抖,在笔袋里慌乱地翻找着。就在他急得不行的时候,旁边的考生注意到了他的窘迫,悄悄递来备用笔墨。

递笔的考生面带微笑,眼神中充满鼓励,轻轻点了点头。两人素不相识,却在这紧张的考场上结下奇妙缘分。后来,两人都高中进士,他们在西湖书院的这段“笔墨之交”被传为佳话。

罗辰和陈瑞说着这段故事,仿佛能看到当年考场上的紧张与温暖,那沙沙的书写声、急促的呼吸声似乎就在耳边。

罗辰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满脸震惊,激动地喊道:

“我滴个乖乖,这也太巧了吧,简直是小说都不敢这么写!这种在困境中拔刀相助的情谊,妥妥的‘神仙友情’,简直yyds,太让人羡慕了!”

陈瑞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是啊,这不仅是一场考试的缘分,更是一种对知识和梦想共同追求的见证。古代的科举虽然和现在的考试制度不同,但为了梦想全力以赴的精神是相通的。”

∩(︶▽︶)∩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