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福建博物院出来,罗辰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眼睛一转,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对陈瑞说:

“兄弟,我给你讲个笑话,你知道为啥古代的书生都喜欢去有美食的地方学习吗?”

陈瑞一脸疑惑,配合地摇摇头:“为啥?”

罗辰一本正经地说:“因为他们觉得知识就像美食,得细嚼慢咽才能吸收,在有美食的地方,学习效率都能翻倍,说不定还能‘吃’出个状元呢!”说完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

陈瑞被他逗得哭笑不得,白了他一眼说:“你这脑回路,就不能正经点,这和咱们接下来去西湖公园有啥关系?”

罗辰收住笑,兴致勃勃地说:“怎么没关系,我听说西湖公园周边的美食可不少,就像那些古代的书院一样,都是‘知识的源泉’,咱们去了,说不定也能从美食里品出福州的历史文化呢!”

陈瑞无奈地笑了笑,说:“行,就你有理,赶紧走吧,可别光惦记着吃,这西湖公园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得好好感受。”

罗辰一边往前走,一边又开始念叨:“还有个笑话,你知道为啥厨师不能当诗人吗?”

陈瑞无奈地配合:“又为啥呀?”

罗辰笑着说:“因为他们总想着把灵感‘烹饪’成美食,哪还有心思写诗,就像我,一想到美食,满脑子都是各种味道,别的都顾不上啦!”

两人斗着嘴,脚步匆匆,径直朝着福州西湖公园西门奔去。一踏入公园,仿若一头扎进了一幅用细腻笔触精心勾勒、以淡雅色彩徐徐晕染的江南水墨画中。微风轻拂,带来草木的清香,四周的景色静谧而悠然,时间仿佛都放缓了脚步。

一进西门,雅致的小桥流水便映入眼帘。清澈的溪水沿着圆润光滑的鹅卵石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灵动乐章。错落有致的假山水池瞬间跃入视野,形态各异的假山堆叠出奇妙的峰峦沟壑,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似静坐沉思的老者。

池中的锦鲤色彩斑斓,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黑的如墨,它们在水草间欢快穿梭,时而跃出水面,溅起小小的水花,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罗辰眼睛一亮,兴奋地指着假山上的一块石头,一边夸张地模仿眺望远方诗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道:“哇塞,此山此石,定是诗仙李白留下的浪漫伏笔,看我今日也来附庸风雅一番!”

随后又一本正经地说:“你看那块石头,像不像一个正在眺望远方的诗人?说不定古代真有诗人站在这里,触景生情,留下过美妙的诗句呢。”

陈瑞笑着回应:“还真挺像!这公园一步一景,处处都藏着诗意,难怪从唐宋开始就有那么多文人墨客为福州的山水留下佳作。

像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任福州知州时,就写下‘凿开青翠得湖光,夹道飞楼百里长’,把福州西湖的开阔与沿岸建筑的壮观描绘得淋漓尽致。

当时福州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他们的诗词不仅是对景色的赞美,也是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生动写照。如今我们站在这里,透过这些诗词,能跨越时空,与古人共享这片美景带来的触动 。”

这眼前的一切,轻柔地将他们从博物院的庄重肃穆氛围中牵引出来,无缝衔接到这悠然闲适的自然之境。两人沿着指示牌,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悠悠然地走着,很快就来到了西湖书院。

西湖书院始建于南宋,彼时福州的教育氛围浓厚,为了给众多学子提供一个公平竞争、提升学识的平台,贡院性质的西湖书院应运而生。最初的它,只是几间简陋的房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代文人志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一座规模宏大、声名远扬的教育与学术研究圣地。

其建筑巧妙融合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与闽地建筑的灵动精巧,飞檐斗拱犹如展翅欲飞的鲲鹏,高高翘起的檐角仿佛要冲破天际,彰显着古朴韵味。书院内,数块碑刻静静伫立,碑身因岁月的侵蚀而略显斑驳,上面的文字宛如岁月的密码,镌刻着书院的辉煌往昔与学子们的卓越功绩。

罗辰和陈瑞迈进书院,那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其中夹杂着淡淡的墨香和木质建筑散发的独特气味,像一位老友的轻柔问候,瞬间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

罗辰深吸一口书院的墨香,五官瞬间皱成一团,随后又舒展开来,笑嘻嘻地说道:

“嘿,这墨香可太会‘搞事情’了,一钻进我鼻子里,就开始和我肚子里的馋虫‘狼狈为奸’,怎么闻都像我心心念念的美食香气。

我算是明白了,知识和美食就是我生活里的‘哼哈二将’,一个都不能少。这味道也是够神奇,像是给我施了‘穿越魔法’,我都能瞧见一群古代学子摇头晃脑诵读经典,说不定还能拉着我一起,到时候我可得跟他们唠唠现代美食的‘十八般武艺’。”

陈瑞点头表示赞同,脸上带着认真的神情,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透过历史的尘埃去探寻那个时代:“是啊,这种氛围太有感染力了,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理学也在这一时期迎来鼎盛。”

说到这儿,陈瑞微微皱眉,认真地比划着讲解,“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就说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诞生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倡导人们遵循道德规范;

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社会上奢靡之风、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一种批判。在学术界,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争议,陆九渊等学者就从心学角度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之中,不应将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

朱熹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学术界掀起波澜,还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思想走向,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民间的道德教化,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

两人先后参观了祭祀朱熹、张栻、黄干三位大儒的三公祠。祠内,三位大儒的雕像栩栩如生,朱熹面容和蔼,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深邃,身着的长袍纹理细腻,衣角微微飘动,仿佛正在讲学论道;张栻神情庄重,身姿挺拔,展现出一代学者的风范;黄干则面带微笑,给人一种温和谦逊的感觉。

罗辰站在朱熹雕像前,撇了撇嘴,满脸搞怪地开启吐槽:“我说老陈,你瞅瞅这朱熹老爷子。当年他在这讲学的时候,我赌五毛钱,肯定有学生偷偷在下面开小差。

现在上课还有人刷手机、走神呢,那会儿又没什么高科技吸引注意力,保不准大家都在心里默默‘摆烂’,表面上嗯嗯啊啊,实际上早就灵魂出窍,去想晚上吃啥了,妥妥的‘精神离职’。”

陈瑞被逗乐了,笑着回答:“那可说不定!不过以朱熹的学问和威望,就算有同学开小差,估计也会被他的讲学内容吸引回来。

他主张‘格物致知’,对后世的学术研究方法影响巨大。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朱熹将其进一步阐释为通过对事物的探究,穷尽事物之理,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在当时,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鼓励学子们积极思考、探索世界。

放到现代,对我们的科研、学习仍有重要启示。比如我们做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原理和规律,通过实践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

历经岁月洗礼的十三梅亭,亭身由坚实的木材搭建而成,亭顶的瓦片排列整齐,每一片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亭边的梅花品种繁多,有红梅、白梅、绿萼梅等,每至花期,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绿的如翠玉,花瓣层层叠叠,娇艳欲滴,微风拂过,暗香浮动,令人陶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