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不回长安,就废太子
“太子是否谋反,尚无定论。”
“即便其有不轨之心,在长安城中,天子脚下,亦难以施展。”
“陛下圣明,洞察秋毫,定会妥善处置。”
“晋王只需做好自己,以不变应万变。”
“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暴露意图,陷入被动。”
“若太子回了长安还要谋反,晋王可在适当时机,向陛下表明忠心。”
“向陛下说明,支持太子,乃出于对兄弟情义的看重及对朝堂稳定的考量,并非知晓太子谋反意图。”
“换而言之,只要太子没有暴露出谋反意图,晋王暂且就只能站在太子这边。”
李勣循循教导。
如今的局势,早就跟以往不同,成了太子一家独大。
李勣看得清楚,即便太子回了长安,只要陛下不是直接拿下太子,那么魏王那边,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太子真正的对手,只有陛下。
魏王不过是陛下台前跟太子打擂台的傀儡,哪怕是说得到了五姓七望的全力支持,那也只是外围的影响力,权力的核心地带,最终还是落在太子跟陛下这里。
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晋王现在能做的,就是自保。
再就是静静的等待时机。
李治感激地说道:“李公,您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稚奴定当谨慎行事,不辜负李公的一番教导。”
自称稚奴,李治已经被李勣所折服了。
他没有魏王的优势,亦没有太子的强势。
想要往上一步,只能依赖于他人助力。
李勣语重心长地说道:“晋王,与其他皇子交往,要保持谦逊有礼,不可张扬。”
“对于支持太子的大臣,晋王应以礼相待,表达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晋王的诚意。”
“对于摇摆不定的大臣,晋王可适时展现自身能力与抱负,吸引他们的支持。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急切。”
“至于支持魏王的大臣,晋王无需刻意讨好,但也不要轻易得罪。维持表面的和谐,以免树敌过多。”
随后,李勣又教导李治诸多细节,包括向陛下进言的时机,合适的措辞,语气,以及在不同情形下如何应对其他皇子和大臣的反应。
在李勣心里,自然是希望最后的赢家属于晋王。
——
辽东,神武宫。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厚重的雕窗棂,洒在李承乾的寝殿内。
李承乾在睡梦中微微动了动,缓缓睁开双眼,眼神中带着初醒的迷离,却又透着一股历经磨砺后的坚毅。
身边是还沉浸在睡梦中的狄奥多西。
似乎是听到了动静,哼哼了几声,不过因为太过疲惫,依旧睡得香甜。
自从狄奥多西来到辽东,就跟金胜曼很不对付,两人暗中多番争宠。
这些事情,李承乾也是知道的,倒也没有太过在乎,只是招呼内侍文忠看着点,别搞得太过分了就行。
外屋。
内侍文忠已经带着宫女等候。
听到动静,服侍的宫女轻步入内服侍。
因着狄奥多西也在的关系,文忠知晓太子脾性,并未进来。
等到太子出来后,再安排宫女此后洗漱穿戴,准备早膳。
早膳过后,李承乾便前往书房。
书房内,摆满了各类辽东地区的军事布防图、民生规划图,以及大量的奏折。
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李承乾掌握着整个辽东的军政大权,与此同时,自然也提前过上了相当于皇帝的日子。
这就跟大明的朱元璋一样,如果选择紧握权力,那么事务也会变得繁多。
当然,李承乾也不会像是朱元璋那样,把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务都全部抓在手里,那样可真是太累了。
即便是下放了大量权力,可政务依旧很是繁多。
仔细翻阅着近期各地呈上来的民生奏折,看到辽东百姓在新政推行下,粮食产量渐丰,商业也日益繁荣,李承乾微微点头,面露欣慰之色。
现如今辽东老牌贵族被大量审判,权力直接落到乡村一级,政令通行,整个辽东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尤其是农田的开发,几乎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快的速度了。
今年秋收,必然是重大丰收。
处理完民生事务,李承乾将目光投向军事布防。
军部的奏疏里,记载着关于军队的操练情况,以及边境的防御状况。
辽东的主要威胁来自于草原,游牧民族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劫掠,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批阅了今日份的奏疏后,已是过了一个多时辰。
李承乾开口问道:“文忠,近日可有关于百济那边的消息?长孙无忌在那行事如何?”
文忠微微欠身,恭敬地回道:“殿下,臣听闻,长孙司徒在百济对殿下推行的新政,表面上颇为支持,还依照新政的一些条例,在百济鼓励农商,减免了部分赋税,百姓对此倒是赞誉有加。”
李承乾微微点头,神色稍缓:“如此甚好,看来舅舅还是顾全大局的。只是,我听闻他在百济大力整顿吏治,可有此事?”
文忠接着说:“正是,殿下。长孙司徒到了百济后,严查腐败官员,惩处了不少贪墨之辈,这一番动作,倒是让百济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李承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若有所思:“整顿吏治是好事,只是不知他换上的都是些什么人?”
长孙无忌抵达百济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大唐前来辽东求官的文人学子,更倾向于前往海东,也就百济地区。
文忠面露犹豫之色,小声说道:“殿下,据下面传来的消息,长孙司徒换上的官员大多是他的心腹。”
“这些人里,有不少确实有真才实学,将地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也有少数人,行事作风让人捉摸不透,只一味地对长孙司徒言听计从。”
李承乾轻哼一声:“我就知道,舅舅此举虽有整肃官场之功,却也难免有培植势力之嫌。”
“你让人多多留意,除政务外,军队之事,不可让其插手。”
只要兵权稳固,其他方面,倒也无伤大雅。
“是,殿下,臣定当全力留意。”文忠恭敬地应道。
午膳过后。
李承乾走出神武宫,前往辽东讲武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