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则是一方面迫于傅太后的压力,

但更主要还是出于消除专权、防止大臣长期执掌大权。

在京兆尹朱博的配合下,开始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

首先罢免了大司空师丹,褫夺其高乐侯之爵位,改为关内侯。

而朱博则顺势顶替其位,成为新任大司空。

紧接着,朱博又向傅喜和孔光发难。

傅喜被免去大司马之职,“遣就国”,黯然离开了长安。

而孔光则更为凄惨,不仅被罢免了丞相之位,就连博山侯之印绶也被收回,贬为庶人。

至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在朱博的提议下,哀帝正式尊傅太后为“帝太太后”。

几年后又更名为“皇太太后”,称永信宫,与王政君并列为至尊。

丁太后则为“帝太后”,称中安宫。

傅、丁两家终于得偿所愿,权势达到了顶峰。

而朱博,这位多年前曾接受王莽送女人的将军,如今却死心塌地与傅太后结党。

趁机上位为丞相,开始大力打击儒臣。

不久,他便受到傅太后指使,和御史大夫赵玄,共同上奏弹劾已不担任官职的师丹和王莽。

以当年师丹、王莽拒绝董宏尊傅太后的行为为由,要求将两人都免为庶人。

朱博出身“武吏”,当过亭长,从基层一级级干上来,风格近于酷吏,特别讨厌儒生。

他在地方上当刺史、太守期间,到哪儿都不任用儒生。

坚信承载汉道的是“三尺律令”,而儒生的圣人之道毫无意义。

因此,当儒风盛行时,他却坚定捍卫汉帝国传统,与儒生们格格不入。

朱博的风格与哀帝效仿武帝、宣帝的执政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才得到重用。

一旦得势,他便对师丹、王莽等儒臣展开了无情的打击。

在他的上奏下,师丹彻底失势,被免为庶人。

王莽虽然因为王政君的面子没有被夺爵,但是取消了一切待遇,“遣就国”。

而两年前被王莽弹劾,被剥夺高昌侯爵位的董宏,则恢复了旧爵,更上一层楼。

这一场权力斗争,最终以傅、丁两家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哀帝却并不在乎这些。

在外界眼中,傅太后的强势似乎又在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

然而,哀帝心中却如明镜一般:在大汉,除了吕后那般的特例,女性外戚无论地位多么尊崇,都始终无法合法地处理日常政事。

她们总需依赖家族中的男性成员来担任要职,从而间接的掌握权力。

傅太后虽然气势如虹,但她的干预大多仅限于个别人事安排,并未展现出处理朝政大事的强烈愿望。

更多时候,哀帝是将她当“枪”使,用来对付王氏家族以及外朝中那些不顺从的大臣。

尽管傅氏家族的傅喜、傅晏,以及丁氏家族的丁明都曾担任过大司马之职,但哀帝未给予他们真正的实权。

特别是最不顺从的傅喜,更是被哀帝撵出了长安,其权力远不及成帝时的王氏家族。

而且,哀帝对于前朝勋旧、帝师、三公等潜在的“权臣”也是毫不留情。

如果这些大臣在某件事上不顺从他的意愿,他总会找各种理由将其斥退,甚至处死。

就连把王莽逼走的朱博,也因为与傅晏结党,更听从傅太后的话。

最终在王莽“遣就国”后不久就被哀帝逼迫自杀。

此外,哀帝还逼死了自己的族叔东平王刘云。

总而言之,在哀帝统治下,无论是外戚、大臣还是诸侯王,都休想成为权臣。

他用自己的行动昭告天下:在这个帝国里,真正的权力只掌握在他一人手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