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衍生活的战国时期,华夏(包括战国七雄及王室分封的其他小诸侯国)的面积大约相当于现在华夏的一半,即480万平方公里。
现在的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4,而陆地又占地球表面的约1/3。如此推算下来,邹衍时代的中国面积正好是地球总面积的八十几分之一。
大九州说中的“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与现代的七大洲划分也非常相近。
尽管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了邹衍去探索华夏之外的世界,但凭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他依然无愧于“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华夏人”这一称号
【一块气看懂兵家亚圣吴起#历史#小知识#战国时代】
他是战国第一名将,文武双全。他与兵家至圣孙武并称“孙吴”,被后世尊为“兵家亚圣”“武庙十哲”。然而,这位杰出人物却被冷落了千年。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位兵家亚圣——吴起。
兵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关于兵家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兵家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其鼻祖是姜太公,也有人认为兵家源自法家。
不过,当代人更信服的说法是兵家始于兵家至圣孙武。自古以来,兵家一直受到重视,兵书的发展源远流长,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兵法既是一部关于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南,也是一部关于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籍。
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主要宗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是极为重要的大事。
《左传》曾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对于国家而言,祭祀和战争是两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学派,其目的很明确:打胜仗。
无论是“以战屈人之兵”,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无论是放火,还是用间谍,所有手段都服务于最终的战争目的——胜利。
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很多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对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抓不住重点,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学习兵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当今世界处于和平时期,但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我们需时刻警惕战争的到来。
《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兵家告诉我们,对待战争要慎重,既要不好战,也不能忘战,更不能缺战。
吴起为何能被称为兵家亚圣?吴起学于儒门,通晓兵法、儒、法三家思想,堪称文武全才。他前往魏国后,得到魏文侯的重用。
在魏国,吴起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支特种部队——魏武卒。魏武卒装备精良,以重装步兵为主,成员全部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
《荀子·议兵》记载了选拔标准:“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意思是:士兵需身穿全副甲胄,能拉开十二石的强弩,背负五十支弩箭,手持长戈和铁戟,腰佩利剑,携带三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要行走百里。
即使放在现在,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被录取后,会根据个人特点进行编队。
例如,将胆大、有力气的人编为一队,可做敢死队先锋;将善于短跑、长跑的人编为一队,可做斥候或快速反应部队。
这种量才使用、灵活搭配人员的方式,堪称现代版战术小队。虽然选拔严格,但一旦入选,待遇却很丰厚。
凡入选的武卒,全家免去赋税,另行分配土地房屋。魏国还会设宴招待武卒及其家属,对有功者赏赐其父母、妻子。
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其父母。凭借完善的选拔标准和优厚待遇,魏武卒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支具有职业化性质的部队。
吴起依靠魏武卒,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成为首任西河郡守。在阴晋之战中,吴起率领五万魏军迎战五十万秦军,最终大败秦军。
此战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吴起在魏国为将期间,所训练的魏武卒横扫六国,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皆战而胜之,使魏国一度处于诸侯国的霸主地位。
然而,后来因为魏武侯猜忌吴起,他被迫转投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楚国在短时间内国力大增,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三晋西伐秦,又一度大败老东家魏国”的强盛局面。
吴起变法不仅远远早于商鞅变法,而且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随着楚悼王的去世,因变法而得罪的楚国贵族开始反扑,吴起惨遭杀害,变法也随之告终。
从吴起的战绩来看,他一生征战从未有败绩,履历极为辉煌。在魏则魏强,在楚则楚霸。不仅如此,他的军事理论也出类拔萃。
他所着的《吴子兵法》被宋代选入《武经七书》,是武举必考科目,与《孙子兵法》并称。郭沫若评价吴起是兵家孙武和法家商鞅的结合体。
吴起的霸业如果在楚国成功,后来统一华夏的恐怕就未必是秦国了。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吴起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世界军事历史学界的权威——他国杜派也评价吴起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战略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战术家。由此可见,说吴起是战国第一名将,当之无愧,更无愧于“兵家亚圣”之称。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