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八卦了一下天文占星和拜神迷信,我国古代天文学巨著《甘石星经》的作者甘德、石申、巫咸都是占星家,但历史记载他们的观象知吉凶能力,其实很水,经常自相矛盾,难以让人信服。这跟他们制作星表,著作作星经形成极大反差。

不奇怪,本来不科学的东西,再牛P的科学家也把握不准,因为本身就是很牵强附会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蒙对了,蒙昧的黎明百姓会觉得好厉害哦,太神奇了吧!

蒙不对,解释说天意难揣,恐防有变,诸君好自为之。

占卜预吉凶,爱怎么说都对,反正大家都懵圈。

但是,客观现象就不能蒙了,古代的占星家,也是天文学家,他们通过肉眼,仅仅是肉眼观测天象,客观地完成了对天体运行天文现象的观察记录。

相当专业!

我们说,古代天文官是为政权服务的,皇权的威严来源于天。

石申夫生活的战国时代,群雄崛起,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天文官和天文理论,而且乱世时期,一国之主对于天文学人才可谓求才若渴,天文学也好,占星师也好,都是猎头公司的重点关注对象,诸侯求之不得的人才。

《史记》里“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夫”的宋国子韦、郑国裨灶、齐国甘公(甘德),楚国唐昧,赵国尹皋,魏国石申夫,都是各诸侯国的天文官。可谓天文学的百家争鸣!

所以天文很权威,天象很权威,观天很重要,数星星也很重要。

上一章,我们把信不信占星占卜拜神的人分成了三个队,八卦了一下理论的支持者。

而聊到制作星表,数星星的话,这里我们建个天文学微信群,群成员均是从古至今,认真数过星星并且记录下来的天文学家,而且个个微信名都相当有个性。

这里关于数星星的数量,群里搞个接龙,大概是这样的:

1、阿甘:约564颗(甘德)

2、砷化石:约380颗(石申)

3、巫咸不闲:约520颗(巫咸)

4、陈卓卓有鱼:1464颗(三国时期陈卓)

5、牵马的driver:500颗(司马迁)

6、班Good:783颗(班固)

7、平衡的长弓:2500颗(张衡)

8、托了个蜜瓜:1028颗(托勒密)

9、谷子弟:1000颗(第谷)

10、普通的开心:1284颗(开普勒)

11、依谷依谷:777颗(依巴谷、喜恰帕斯)

古代,数星星的孩子中,最早最权威的是阿甘和砷化物了,迁马的DRIVER写的《史记.天官书》里记录了:

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夫。

我们这里只关注在齐国,有甘公,在魏国有石申夫,还有殷商,巫咸,这三个人重点关注一下。

首先我们八卦一下网名“砷化物”的石申夫,这个人很古老了,考古学历史学上叫他先秦人类,听历史学家说的,他是战国时候在齐国当占星家,就是天文学专家,又叫羲和。

这个人是个狠人,天文学方面,现代人都说世界科技源于希腊,古希腊的方位天文学创始人西帕恰斯(这个人很多次讲到,称为人类天文学历史上的总统山雕像之一不为过),估计都如雷贯耳,但是论天文成就比喜帕恰斯毫不逊色的,是咱石申夫,喜帕恰斯是公元前190-125年的人,而石申夫是战国时期的人,生活在约公元前340-305左右,他足足比喜帕恰斯早200多年。

《史记.天官书》记载石申、甘德分别是齐人、魏人。

但甘德、石申夫的生活年代究竟是什么时候?向来众说纷纭。

那,怎么知道这两人的年代呢?

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一句筚路蓝缕的军歌歌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这句话除了突显了我们英雄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艰苦斗争的历程,其实也适用于那些伟大的考古工作。

考古没有敌人,只有对象,从考古的对象分析,这就是所谓的“敌人给我们造”。

考古工作如警察探案,没有头绪,没有依据,就从残缺的记录和物品里解读。

而考究甘德和石申夫究竟是哪个年代的人,就从历史留存的他们的典籍中窥探分析出来。

由于时间久远,甘德的甘氏星表和石申的石氏星表都失传了,但是后人在《开元占经》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个跟古希腊的依巴谷一样,没有留下著作,只有在后期托勒密的著作中大量记录了他的理论得以流传下来。

看来,古代天文学,东方西方都经历过学术的断层的危险!

根据著名的天文学专家陈久金先生的著作,说明了人们准确地根据甘德石申夫的天文记录,一种名为“岁星纪年”的年法记录,结合现代科学天文的推算,通过计算木星的有规律的运行轨迹,直接精准分析出甘德和石申夫这两人的天文活动年代为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60之间,这个时间段正正是我国古代先秦时代的战国时期。

反过来,通过精密的行星推测,又反映出甘德石申夫二人的天文观察的准确性!

这是一种相当了得的成就!

陈久金先生盛赞:

石申夫作为先秦时代的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不但编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氏星经,且在四分历、岁星纪年、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奇特天象观测、古代星占理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决定性地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推至系统定量的科学探讨阶段,而不是纯粹的指导农事、为政治权威护驾的比较浅显的阶段。

古希腊的所谓天文学之父喜帕恰斯(Hipparchos,又名依巴谷),比石申夫足足晚了200年。

那,吹了一通,石申夫,或者叫石申,我们亲切点,叫他网名砷化物吧,砷化物编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简单理解就是星星在天上的布局汇总图,大名鼎鼎,叫做《石氏星经》,古希腊西帕恰斯之后300多年,网名托了个蜜瓜——托勒密才编制出西方第一张星表。

但是,《石氏星经》原来不叫“经”,在中国古代,能够称得上“经”的,都是些《易》《道德经》等等超级大作才有资格叫“经”,而中国人向来谦虚低调,自己作品一般不会大口气地自称为“经”,根据中国科学院古代天文学学者陈久金先生说的,大名鼎鼎的《石氏星表》确是石申夫创立著作的,但根据天文理论内容,可以推断这份星表并不是他一个人完成,是由后期诸多天文学者及石氏门徒不断更新星星的位置而不断改进的,到了西汉后期,才算是正式定稿,因为《石氏星表》的辉煌成就,凝聚的石氏学派的智慧结晶,时人改其名为:

《石氏星经》。

我相信《史记》的记述是客观真实的,究其原因,“迁马的DRIVER”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么恢弘的大作,皆因他也是历史上那些个跟图书馆有渊源的人一样。

司马迁父子是西汉中期的太史令,就是国家天文台台长,国家有什么书,他们有权随时翻看,随时借,不用办借书卡,也不用花钱买电子书,整个国家的书籍,横看竖看左看右看,爱看不看,所以他们阅遍文献。

阅遍皇家图书馆的司马迁记先生记载的先秦信息,信息应该相当可靠,八九不离十了。

再说一遍,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真理不假。

听到准确的小道消息,石申夫的天文学大成就是《石氏星经》,但是,他还有很多划时代的壮举,是个牛Bplus的人,罗列如下:

第一、黄赤交角数据的最早测定者。啥叫黄赤交角,就是我们初中地理中讲到地球倾斜继而导致四个季节产生的23度44分角度。石申夫同学测到的数据是23度21分,非常接近现代科学测量数据了!各位觉得这个很简单,别看好像小儿科,但是人砷化石同学是公元前4世纪的人,是在座各位的远古天文地理学“祖师爷”。

第二、就是他的《石氏星表》,古代观星统计第一人妥妥滴!

第三、发现行星逆行现象。这个就牛B了,没有精确仪器辅助,仅凭肉眼和记录数据分析,就能发现虚缈太空中的行星的运行轨迹规律,可以说,他是当时世界上最接近创世神的一个人,简直就是上帝视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