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加快速度!”

“将军,这已经是弟兄们的极限了,下面的水手我已经分成两班倒,日夜不停,哪怕是没风的时候,我们的船只也在不断前进。”

“不行,人手还是不够,这样吧,从现在开始,所有人归你调遣,包括甲板上的士兵还有炮手,也包括所有的军官,甚至包括本将在内,所有人都把自己当成一个划桨的水手,全部参与到底层船舱的工作中来,两班也好,三班也罢,总之就是将所有人手都利用起来,时间,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这,将军,这合适吗?”

“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本将说到做到,从现在开始,本将就是你这个水手长下面的一个水手,旗舰如此,其他各船也是如此,所有人都听你的调遣,你说吧,现在怎么办?”

长江航道吴淞口,这里曾经是郑成功舰队进入长江的地方,当日正是在此地,张煌言策反了清军吴淞口的守将和官员,让他们跟明军和起义军协同作战,结果在南京城下先胜后败,葬送了反清复明的大好局面。

如今,一支比当初郑成功舰队还要威武雄壮的舰队驶入了长江,只不过这里已经没有建虏守军,多尔衮的命令传到南直隶各处之后,吴淞口一带的守军也全部撤离,多尔衮不傻,他也知道长江航段防不住,也没必要设防,就算是在吴淞口放一支军队,也挡不住兴华军的水师,索性全部放弃,集中兵力前往江北。

这支规模更加的庞大的舰队正是陈永素亲率的兴华军水师与郑军水师联合编队,方才发生对话的,正是陈永素本人和旗舰的水手长。

原来,当日高衡收到冯锡范的报告之后,立刻调整方略,让陈永素抽调最前方的数个舰艇编队,联合台岛附近的郑军舰队,一起出击,从吴淞口进入长江,然后沿着大运河北上,进入淮河,在淮河流域拦截北归的清军大部队。

这个策略看起来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对陈永素等人提出的要求相当高,最起码,陈永素要做到准时拦截敌军,毕竟从台岛附近驶入淮河流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从地图上看,光是从台岛出发,经过杭州湾进入吴淞口,再逆流而上进入扬州航段,然后北上通过京杭大运河,随即左转进入淮河,一直行驶到凤阳府城,直线距离就需要至少一千五百公里,再加上航道蜿蜒曲折以及海况复杂的影响,这个距离不会低于两千公里,大约在两千到两千五百公里之间。

明代船只主要还是依靠风帆和人力进行推进,所以跟后世的蒸汽轮船肯定是没法比的。兴华军的科技虽然不断发展,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没办法将蒸汽机搬到船上,成为动力来源,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依靠传统的方法。

当然,兴华军的舰船比明朝的舰船有了很大改进,比如仿造的西洋战舰,盖伦船之类的战列舰,其流线型的身躯可以有效降低阻力,大大增加了船只航行的速度,但这个速度的增加只是和明代的战舰进行对比,跟后世的战舰还是没法比的。

可即便是这样,陈永素依然是忧心忡忡,因为这时候也没有卫星,也没有电报,信息传递的手段非常有限。可以这么说,哪怕是陆涛的情报军已经摸到清军附近,对清军进行了有效的监视,但是情报也无法传递到正在行进中的水师舰队之中。

战场对双方都是不透明的,清军不知道陈永素水师的动向,同样,陈永素也不知道清军现在已经退到什么位置了。他能做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凤阳,如果那个时候清军已经渡过了淮河,那只能说明是天意,可即便如此,陈永素也要做出最大努力。

明代郑和下西洋,根据后世记载,郑和舰队每天航行的速度大约是在八十到一百二十海里之间,如果换算成公里,基本上每天平均航程在两百公里,这个速度对于那个时候的科技水平来说已经是非常快速了。也就是说,从台岛出发到凤阳府,如果按照最大公里数来算,也就是两千五百公里,那么全速航行的话,十几天就能到达。

但郑和之所以能保持这种高速,一方面是因为巧妙利用了季风,另一方面也是明代造船科技发达的缘故。但放在陈永素这里,虽然船只更加先进了,但是情况却更加复杂。毕竟内河航道狭窄,而且是逆流而上,进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之后,很难利用风力,只能依靠人力前进,陈永素当然想要在半个月之内杀入淮河,但能不能做到,还要看全军上下能否齐心协力。

“将军,旗舰发信号了。”陈永素舰队后方的一艘大船上,同样有一个年轻的将领在居中指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冯锡范。当日冯锡范侦查到厦门的情况之后,立刻通报兴华军和郑成功,在高衡前往台岛跟郑成功商谈之后,双方已经确立了兴华军的主导地位,也就是在日后的联合作战中,以兴华军为主导,就连郑成功本人也要听从高衡的指挥。

如果放在以前,可能郑家军上下还会有些膈应,毕竟郑成功可是皇帝亲封的国姓爷,地位崇高,郑家军也是明军水师转变而来,说起来才是华夏军队的正统。兴华军虽然大部分都是汉人构成,可不管怎么说,是从域外来的军队,若说是正统地位,跟郑成功应该没法比。

可以前毕竟是以前,南京战役失败之后,反清复明的大好局面付诸东流,最关键的是各部人马遭到了毁灭性重创,张煌言等一批爱国的文官武将被清军斩杀殆尽。郑成功自己也遭到重创,就剩下这么点人马。

毕竟在抗清大局之中,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如今兴华军坐拥十几万大军,而且全都是一等一的精兵,跟郑成功麾下这一两万残兵败将比起来,算是大巫见小巫了,郑成功就算是不想听指挥恐怕也不行。当然,国姓爷的肚量没有这么狭小,为了抗清大业,自己怎么着都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