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些话却让张师爷陷入了困境。实际上,他从心底里并不反对这些穷苦兄弟们的想法,不然,他也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跟着他们干了。然而,他心里更明白,这个县城表面上处于大明的统治之下,衙门里坐着的虽是一县的父母官,但实际上,层层权力都掌控在地主老爷和乡绅们的手中。于是,他苦口婆心地劝韩跃川,在县城里行事,还是要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千万不能让那些人察觉出端倪。
只能先以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示人,不能把在山上当江洋大盗的那套作风表露出来。更不能做出越界的事,一旦露出破绽,那可就全完了。
要整治那些坏人,以后有的是时间,得慢慢来,就像用慢刀子割肉一样,虽然缓慢,但安全。
这些乡绅地主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聚族而居,即使杀了几个带头的,也无关大局,新的头目马上又会冒出来,若想在这灾年多救百姓,万万不可鲁莽行事。
可是,韩跃川他们坚决不同意与恶霸们同流合污,所说的和张师爷完全不是一个论调。这可让张师爷绞尽了脑汁,他和韩跃川他们反复商议,仔细琢磨,最后总算商量好了各自的角色设定,尽量做到既能隐藏身份,又能在不暴露的情况下为百姓做些事情。
比如当个特立独行的书呆子县老爷,得罪了人也好往回找补。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又仔细地约定好了以后往来联系的方式,这才出发。他们先是悄悄地前往西安,在那里精心购置了行李,穿上了崭新的官服。
一切收拾妥当后,便从西安摆出排场,大摇大摆地向这个县城进发了。
果然,他们受到了早就接到消息的乡绅地主老爷们的热烈欢迎。县城的入口处,搭建起了披红挂绿的欢迎彩棚,地上铺上了厚厚的黄土,好一片热闹非凡、气派恢宏的景象。
张师爷按照身份高低,依次将韩跃川介绍给在场的众人,大家一一见面相互问候。
韩跃川和他的随从们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他们早就听闻过县里这些人的劣迹,早就想把这些家伙一个一个地抓起来,千刀万剐。现在,这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家伙就站在眼前,他们却还要强颜欢笑,又是拱手,又是点头地应酬,心里别提多郁闷了。
而那些老爷们呢,自然不知道站在他们面前、被他们毕恭毕敬欢迎的人,就是他们一提起来就恨得咬牙切齿的匪类韩跃川。
他们打量着韩跃川,只见他一副饱读诗书的模样,两眼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蓬勃的朝气,风度翩翩。一开始,他们还觉得这个新县令是个好糊弄的书呆子,可再一听他在寒暄中随口说出“小弟才疏学浅,初入官场,一切都得仰仗诸位大力协助,定当勤政爱民,不辜负重任和全县父老的殷切期望。”这样得体的话语,立刻就明白这新县令老爷不是那么好应付的,说不定背后有强大的人脉背景,想着以后办事,常利至少得增加两成,于是,对韩跃川更加敬重了。
简单的茶话之后,张师爷早就交代过,切不可和这些老谋深算的人深入交谈,于是,众人便起身前往县衙去交接。
乡绅们一声令下,几乘四人抬的大轿就被送到了彩棚外面。按照惯例,一般县令老爷是乘轿,随员骑马。可这位新来的县太爷却与众不同,他不赞成坐四人抬的大轿,而是要骑上高头大马进城。
这一举动,让欢迎的士绅、地主老爷们见识到了这位新太爷的新风采,一个个无不心生敬意。
韩跃川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在前头,从草市街进城,沿着大街,直奔县衙门。一路上,老百姓们都站在街旁,好奇地张望着,看着这支威风凛凛的队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当韩跃川走到城门口的时候,张师爷一眼就看到了那张已经贴得发黄的告示,正是以百两纹银通缉韩跃川的通缉令。告示上还描述着这个江洋大盗的特征,说他长着大胡子,模样粗犷。张师爷不动声色地在韩跃川身边暗中指给他看,韩跃川望了一眼,不禁在心里暗自偷笑起来。这通缉画像和自己简直是天差地别,完全对不上号嘛。
就这样,韩跃川走马上任了。他在县衙门举行了一次简单的接风宴,听着官员们、乡绅地主代表们的欢迎和称赞,特别是收下了他们送来的真金白银,这场接风宴就算结束了。
按照过去的规矩,新县太爷还要去参加乡绅们的一连串宴会,特别是要主动地拜会本县第一块招牌人物——城南的肖家肖老爷,当面请教。
但这位新县太爷却宣称:要清正廉洁,一切宴会统统免除。
听到这个消息,有些老爷们就在暗地里嘟囔起来:“哼,说不定这是一个刚出炉的书呆子,将来恐怕有些棘手咧。”而另外一些人,比如商号李员外,就凭他过去的经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不屑地说:“你别看他穿那身官服,装模作样,有书生样又有匪气,明显只要用银子一贿赂,就全垮了,就要来低头认输了。”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