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官

在这波谲云诡的世道中,只要张师爷能转变思想,诚心诚意地协助帮扶,往后之事便能有十足的保障,仿若那重重阴霾中透出了缕缕曙光指引前行。

张师爷心里明白,当下最为要紧的是给这位即将上任的未来县太爷想出一个既响亮又体面的官名,并伪造一系列履历。

毕竟,绝不能让“韩跃川”这个名字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布告之上,那实在是太不成体统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他整日苦思冥想,在那狭小的书桌前,时而紧皱眉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推演有无疏漏之处。

“韩跃川”这三个字谐音,取名叫“韩跃闳”吧!

“跃”这个字,蕴含着跳跃、飞跃的美好意象,象征着积极进取、向上突破,犹如那振翅高飞的雄鹰,朝着更为辽阔的天空奋力翱翔;“闳”呢,意为宏大、宽阔,恰如“闳言崇议”所描述的那样,寓意着此人怀有宏伟的志向和高远的见识,未来必定能够成就一番宏伟事业。

想到此处,张师爷不由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笔下如有神助,逐步补充完善这“韩跃闳”的人生经历。

随后,张师爷陪着韩跃川,携带一大笔沉甸甸的银子,踏上了前往西安的旅程。

此时,他们所在的县城正处于权力交替的微妙时刻,前任县太爷和师爷不知去向,职位空缺,这无疑给了韩跃川他们可乘之机。而且,他们出手极为阔绰,拿出的钱财远远超过其他竞争者,这使得一切进展得极为顺利,恰似顺流而下的船只一般。

一路上,具体事务皆由张师爷操办。

他那娴熟老练的办事风格,让人一眼便能看出,他是个在衙门中穿梭多年的老手,对其中的门道了如指掌。

每到一处,他都能与那些办事的官吏们谈笑风生,看似随意的交谈之中,事情便已妥妥当当安排妥当。

该办的事情都办理得差不多了,最后还剩下一件要紧之事——去拜望一下陕西承宣布政使。这可难不倒韩跃川,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在银子的助力下,他精心装扮了一番,穿上崭新的衣袍,梳理整齐发冠,整个人看上去年轻英俊,仪表堂堂。

前去拜见之时,不过是讲些下去以后要奉公守法、勤政爱民的官话,这些话张师爷事先都详细教导过他,韩跃川原本就是读书人出身,头脑灵活,一听就懂,到了地方,几句得体的官话一说,这场应酬便顺顺利利地应付过去了。

办妥所有事宜后,他们带着那盖着大红官印、醒目写着“韩跃闳”几个字的敕命,踏上了归程。当然,他们并未大张旗鼓地打着旗号回县城,而是小心翼翼地先悄悄回到他的老巢——山寨。

山寨里的兄弟们得知他们归来,都兴高采烈地围拢过来,争着要看这张神秘的敕命。他们看着这张薄薄的纸张,眼中满是好奇与疑惑,实在想不明白,就凭这么一张纸,他们就能大摇大摆地走进县城,将那颗象征权力的官印握在手中,然后就能够凭着这颗印把子出告示、要钱、决定生死……这一切,是他们以往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韩跃川回来后,立刻与兄弟们聚集在一起商议。他们深知,山里这块地盘是他们的根基,不仅不能舍弃,还要设法拓展;他们这支队伍,是他们的立足之本,不仅不能解散,还要趁着这个机会发展壮大,作为日后的暗棋,以备不时之需。

商议妥当后,韩跃川开始挑选跟随他进县城的兄弟们。他要带几个信得过的兄弟进县城,帮他管钱管物,还要有一些人作为保驾的随从。最后,他选定了老二杜少陵作为他的贴身护卫,杜少陵武艺高强,为人忠诚,有他在身旁,韩跃川心里踏实;老三余挺足智多谋,就当智囊顾问,为他出谋划策;此外,还带了几个平日里与他一心,能跑能跳的好手,这些人都是真心实意跟着他干的。

从这以后,张师爷可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不仅要向韩跃川详尽介绍这个县里的各种状况,比如各个当权人物的姓名、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派系关系和利害冲突,还得教韩跃川他们进城以后的生活习惯。这其中包含各种交际往来的礼节、规矩,举手投足间的仪容仪态,还有谈话时的技巧和方法。

他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解,生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细节。张师爷心里清楚,进城以后,只要把几个重大的交际应酬和出头露面的场合应付过去,往后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由他这个师爷出面处理,到那时,事情就好办多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队伍里却引发了一些争论。

有些兄弟慷慨激昂地主张,韩跃川既然握住了印把子,就应当为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发声、办实事。要去劫富济贫,狠狠惩治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地主和为非作歹的土豪劣绅。他们言辞激烈地说道:“不然,我们这么多冤枉钱买个县太爷做什么?去县城里遭那份罪做什么?还不如我们在山里头真刀真枪地跟他们干,来得爽快一些呢!要是谁进了城,就去学那些坏老爷的做派,腐化堕落,帮着地主老爷欺压老百姓,去剥削穷苦人家,不管是谁,我们都绝不姑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这些主张字字都说到了韩跃川的心窝里,他认真聆听着,每一个字都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