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会议,决定扩大香料的种植,玉石的开采,皮革材料的加工业,以及袁华甚至开始向大汉销售铁皮罐子装的奶粉,他用的方法是成吉思汗蒙古大军西征时用过的,其实游牧民族都会制作,只是从未商业化。

同时,对于阿兰,贵霜和帕提亚的销售也再次放大,铁工具,麻布,棉布,陶器的销售非常好,向他们换回香料,各种皮料和农产品。

军事会议,第一次提出了专业军队的概念,军队开始职业化。

同时城镇的军事训练,还是每个星期要进行一次,要了解军事口令和阵型,作为后备兵源。

教育,将开始大规模造纸和雕版印刷。课程以《篝火边的故事》开始教育,其后是《红军万里长征》,第一本涵盖大量科学和技术的概念,第二本是讨论社会制度和民族奋斗的浩大叙事故事。而且这两个是故事,一节课讲一个回合,大人们和孩子们都很喜欢,舍不得下课,都要求多讲一些。

建设,以道路为主,从伊犁到黑海城,将由每个沿途的驿站村庄负责建造五十里。

袁华的要求是夯土炉渣路面,村庄每年修建二十里,不奴族将负责提供建造费用,可以用村庄所需的商品来支付费用,马匹,牛羊,铁器,陶器,茶叶,粮食,大车,只要是不奴族有的商品,都可以用来支付建造道路的费用。

他用钢铁大车为标准,凡夯土五里,就提供一台四马钢铁框架大车。村庄可以自用,也可以销售。

袁华真的没想到,各个乡村对带有弹簧的,四马钢铁框架大车到底有多么喜爱,这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重卡。

沿着草原的各个部落全部都疯了,有些村庄直接开出十里地换一台,沿途的部落也抢着干。沿着这条贸易之路,沿途的男女老少全部参与建造,速度之快无与伦比,沿途的村庄居然开始靠修路赚钱。。。

而大车作为支付条件,也无形为贸易增加了巨大的运量。有些部落甚至将大车,马匹和人员再租给驿站,收取租金,换取各种物品。。。再次加速贸易的进行。

最后,各个大城市的大车工坊居然需要三班倒,才能满足草原的需要,道路居然在公元一一四年全部建成,这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还带来了一个新的产品销售,大汉的商人再尝试过不奴族的四马大车以后,每次都从贸易里拿出一部分利润直接在不奴族购买大车,用于沿路贸易。

这个产品,后来居然成了不奴族的利润最大的来源,这里面有一个核心技术。。。弹簧。。。

这他娘,坐过有弹簧的大车,你还怎么坐以前的大车。。。。

贵霜这一年,因为南方部落的叛乱,没时间和不奴人打仗,还算老实。

帕提亚却派出了使团,开始全面加大和不奴族的贸易,他们对不奴人的铁器尤为关注,双方签订了一份巨量的铁料订单。

帕提亚皇帝支付黄金和白银,每年采购三百吨铁料。

袁华看到这份合同时,感慨道,“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笔国际贸易吧!”

同时,由于商路畅通,西域三十六国也通过这条商路开始了大量贸易,他们也看到了驿站,道路和大车带来的好处。

西域三十六国和不奴族在公元一一四年,签订协议,他们支付各种特产,让不奴族帮忙出资修建贯穿所有西域重要城镇的道路和驿站。

至此,从大汉,到西域,到不奴族,万里通途,商业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于阗国发出一车货物,货主只需要派几人跟着车队,然后一路换马换人,大车一路先向北,然后向西,三十五天就抵达源启或者希望城,然后转海路抵达里海沿岸各个城市。

以前是派出大量人员和马车,要走万里,现在则是在各个商业核心城市建立商业团体,只派少量人员跟车就好。

沿途所有的部落都依靠这条商路,购买和销售,他们自发建立武装保护这条商路。

这条路要是断了,自己的商品卖不出去,想要的东西也进不来,部落就会回到原始时代,谁也无法回去过去封闭的岁月。

到公元一一五年,整个东亚,西域和中亚,贸易无比繁荣,文化传播的速度也快速增加。

这三个地方的文化开始快速融合,由于大汉用汉字,而不奴族也使用汉字,中间所有区域的商品名都使用汉字,报价却在采用不奴族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汉语和不奴族数字开始疯狂扩张,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汉语数学影响力扩张最快的时间。

同时,汉朝的度量衡和不奴族的度量衡开始对接,商路驿站里有着专门的换算表,便于双方商人计算。

西域三十六国,派出大量学生去不奴族和大汉学习汉字,然后按照不奴族的方法,在各个城市建立识字所,开始全面学习汉字和语言。

汉语慢慢在成为社会高层的通用语言,上汉语识字所是进入商队的用人标准,开玩笑报价都看不懂,你做啥生意?

不奴族依靠工业,贸易和道路将大汉,西域,不奴族串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联合体和文化共同体。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