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本都总督的命令,四千罗马海军和两千罗马重步兵被埋进了山谷的洼地,却无人知晓。
现在,黑海的通道再次变得安全起来,老阿拉什利用他发明的战场快速情报系统,向巴统城的海船部队发出了命令。
大量的物资和人口,将连夜起运再次抵达特拉布宗城,从海路回到阿兰草原的黑海之滨,地点就在今天的索契,现在那里被命名为“黑海城”。
老阿拉什在征兵的时候,从各个阿兰部落购买了五千勇士,同时还包括他们的七千家人,只是他们不是奴隶而是属于不奴族的自由民。
这七千人沿着各个阿兰部落,从山海城的北部城关,到黑海城之间每五十里就挑选一个水源地建立了一个小型驿站型村落,这样的村落大约有四十个,每个村落大约一百五十到两百人口之间,进行定居式生活。他们人口不多,占用的土地也不多,这样避免了和其他阿兰部落争抢大量土地。
山海城和江海城也派出三千工匠,赶着一千辆大车,分散进入各个村落,给他们带去粮食,牛马,教他们烧制砖块,开垦土地以及耕种粮食和牧草。
现在这些村落开始都进入了建设,最重要的是每个村落都至少拥有三百匹马匹,有的是不奴族送来的,有的是直接用不奴族商队的货物从各个部落手里置换的。
一条横跨黑海和里海的快速运输线开始成型。
现在,一个从山海城北关出发的大车队,只要使用马匹的数量少于三百匹,那么他们可以不用休息。每到一个驿站,就直接更换马匹,直接前往下一个驿站。
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马车每小时能走十五里,他们每隔五十里就更换一批状态良好的驮马,可以一直保持十五里每小时的速度。
最重要的是,驿站会长期备用草料和粮食,马车队从此不需要自己再携带草料,这极大的提高了运输量。
重要的还不是这个,重要的是现在开始从伊犁开始,在荒原,峡谷,草原和荒漠之间,只要有水源的地方,每五十里就有一个这样的不奴族驿站。
这条路从伊犁城,到四河,到希望,到源启,到江海,到山海,直到黑海城,这漫长的一万四千里漫布二百八十个驿站村落。
江海和山海负责西部道路驿站的建设,源启,希望,不屈,四河,伊犁负责东部驿站村落的建设,二百八十个村落撒出去,如同一条草原上的珍珠链,串起了不奴族高效的情报网络和运输网络。
最紧急的军事邮件,从伊犁到黑海,能够日夜不停的以50里每小时的速度传递。二百八十个小时就能送达黑海城,十四天就能贯穿不奴族的东西边境。
更可怕的是货物运输,换马,换人,每一段马匹和人,都只需要负责五十里的距离,送往五十里,隔天就可以返回,人和马都不累。而大车每五十里在车轴里加注牛羊油保护轴承,就能日夜不停的滚滚向前。
货物能在四十天内跨越一万四千里,从伊犁抵达黑海城。
大汉那边也说到做到,那边的驿站也开始出现,只是大汉的马匹不足,做不到换马,但能保证再也不用携带草料,运输量正在快速提升。
让人们始料不及的,其实是短途贸易的快速兴盛。
驿站村落成了附近物资的购买中心,每七天驿站会将附近人们的需求统计好,让马车带往最近的大城,由下一个出发的商队带来。
驿站甚至提供货币兑换,附近的居民可以用矿物,粮食,牛马,来兑换不奴族的钱币,然后这些钱币用来购买物资。而驿站会将这些当地的物资,再交易给商队,送去大城市贩卖。
现在,这条北边的丝绸之路开始变得渐渐繁盛,越来越多的草原民族开始派出自己的人口定居在这些小型驿站村落。
最开始的目的很朴素,就是可以了解接下来有什么货物抵达,看看可以购买些什么,然后发现定居生活的收入更为稳定,就开始迁移来更多的人口。
袁华开出了条件,每年村落扩张的人数不能超过村落本身的四分之一,现在不奴族的驿站村落的入户名额简直要抢!
这么做,是为了维持执鞭者和白马少年的管理权威,一个大部落如果立刻加入,他们会不受管理。
原本是为了商路和速度建立的驿站村落,成了草原上的磁铁,开始疯狂的吸收起了草原人口,113年就吸附了超过一万五千人口。
看上去好像不多,可这是一个在不断扩张的数量。
而且非定居但是被雇佣用于运输和建设的周边人口也在快速增加,他们也是这条商路最积极的拥护者,是不奴族可以随时动用的战略人力资源。
不奴族用一种非徭役的方式在调动人口,他们通过商路来承载货物,然后用货物来支付劳动价值。
商路驿站能够快速建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车铁工具运到,立刻就能调动周边部落上百人投入劳动。这种交易还需要周边部落争抢,或者开会来决定,不奴族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远超大汉的徭役和罗马的奴隶制度。
现在,这条路开始发挥出作用,从山海和江海城到黑海城只有一千四百里左右。
现在,源源不断的大车队,每三天就发出一批。
四天,一个车队就会抵达黑海城,四千军队和三千工匠开始入驻,所有掠夺来的人口开始被分配投入劳动。
这些人称为不奴族雇工,通过劳动换取粮食,衣物和房屋,三年后自动获得自由人身份。以前是一年,袁华和刘玉商量改为三年,但物资配给并不差,和新的阿兰移民一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