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轩点头称是:“此计甚好。那关于商业,诸位有何想法?”

另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的表情严肃而刻板:“陛下,商业乃末流之业,不可过于重视,以免动摇国本。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乃是治国之道,切不可因一时之利而坏了祖宗规矩。”

苏思瑶轻轻摇头,反驳道:“此言差矣。商业繁荣能促进物资流通,增加税收,于国于民皆有益处。如今国家发展,不能拘泥于旧制。我们可以降低商业税收,鼓励商人开展贸易,让各地的特产能够流通全国,丰富百姓的生活。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制定严格的法规,防止不法之徒囤积居奇、扰乱秩序。臣妾的空间里似乎也有一些关于现代商业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待臣妾仔细探究,或许能为商业改革提供更多助力。”

慕容轩思考片刻,说道:“皇后说得有理。商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活跃,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只要管理得当,必将成为国家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那教育方面呢?”

苏思瑶神色庄重,说道:“教育乃国家之根本,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臣妾建议在全国各地兴办学校,无论贫富贵贱,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不仅如此,还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有才华、有志向之人投身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空间中若能出现更多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定能让大燕国的教育改革事半功倍。”

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声音此起彼伏。有的表示赞同,认为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基石;有的则提出了一些实际操作中的困难,比如师资的缺乏、教材的编写等等。

慕容轩大手一挥,说道:“困难固然存在,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克服。朕决定成立改革小组,由朕亲自担任组长,皇后协助,各位大臣各司其职,务必将改革之事办好。如有懈怠推诿者,严惩不贷!”

接下来的日子里,改革小组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慕容轩和苏思瑶常常在御书房彻夜商讨改革方案,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们疲惫而坚定的面容。他们不断完善细节,权衡利弊,力求让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切实可行、利国利民。

在农业改革方面,专员们纷纷背负使命,奔赴各地。他们不顾路途艰辛,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同吃同住,亲切交流。他们仔细观察土壤的质地、气候的变化,了解当地的种植习惯和农民们的需求与困难。同时,从空间中的农业种子馆引进的新农作物品种在试点地区开始小心翼翼地种植,农民们怀着期待与忐忑的心情,在专员的指导下,尝试着这些陌生而充满希望的种子。先进的耕种技术也逐步推广,从灌溉方法的改进到农具的创新,每一项变革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商业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税收的降低如同春风拂过大地,激发了商人的积极性。各地的集市变得更加热闹繁华,南来北往的商人络绎不绝。丝绸、茶叶、陶瓷等特产在道路上川流不息,贸易的繁荣不仅带来了财富的增长,还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然而,市场监管的加强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不法商人试图钻空子,谋取暴利。但在慕容轩的坚决态度下,监管部门毫不手软,严厉打击欺诈行为,维护了市场的公平和正义。

教育改革则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一些地方官员对兴办学校不够积极,他们或是认为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任务,或是担心教育普及会削弱自己对百姓的控制。师资的招募也进展缓慢,许多有才华的人对投身教育事业心存顾虑,担心待遇不佳、地位不高。慕容轩得知后,大发雷霆,严厉斥责了那些不作为的官员,并下令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苏思瑶亲自前往一些偏远地区,她走进百姓的家中,亲切地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送孩子上学。她讲述着知识的力量和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让那些原本对教育懵懂无知的百姓们看到了希望。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有书可读,苏思瑶承诺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学习用品,还设立了奖学金,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些守旧的大臣暗中勾结,他们在朝堂上散布谣言,说改革会导致国家动荡,百姓受苦。他们利用百姓对未知的恐惧,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

慕容轩不为所动,他在朝堂上严厉驳斥了这些谣言:“改革乃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那些妄图破坏改革、阻碍国家进步的人,朕绝不姑息!朕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大燕国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苏思瑶也在后宫中积极活动,她与一些支持改革的大臣家属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她举办茶会,邀请大臣们的夫人入宫,向她们阐述改革的意义和好处。通过这些夫人的枕边风,让更多的大臣坚定了支持改革的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改革初见成效。农业产量逐渐提高,百姓们的粮仓变得充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商业的繁荣让城市充满活力,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堂,朗朗的读书声在全国各地响起。

然而,慕容轩和苏思瑶深知,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他们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大燕国的真正繁荣昌盛。前方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如同燃烧的火炬,永不熄灭。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