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在蒙古的铁蹄之下,终究还是走向了覆灭。蒙古军队如汹涌的洪流,冲垮了金国最后的防线,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化为一片废墟,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哀嚎遍野。蒙古在征服金国后,势力进一步膨胀,其野心也不再掩饰,南宋成为了他们下一个目标。
南宋朝廷在得知金国灭亡的消息后,朝堂之上一片肃穆。众人皆知,与蒙古的大战已不可避免,南宋必须全力以赴应对这前所未有的危机。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论在这一刻都化为乌有,因为已没有求和的可能,只有背水一战。
“陛下,蒙古灭金后,必定会举兵南下。我们当立刻调兵遣将,加强边境防御,同时筹备粮草物资,准备与之一战。”一位大臣神色凝重地说道。
赵构点头,他下令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传朕旨意,各地军队即刻向边境集结,加强城防工事。令户部全力保障粮草供应,不得有丝毫懈怠。”
辛弃疾早已在边境严阵以待,他深知蒙古军队的强大,但他毫无畏惧。他积极训练士兵,改进战术,将南宋军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兄弟们,蒙古人虽然凶猛,但我们为了身后的家园,为了南宋的百姓,必须与他们战斗到底!我们有熟悉的地形,有保卫家园的决心,定能让蒙古人知道我们的厉害!”辛弃疾在军中鼓舞士气。
边境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南宋士兵们日夜坚守在城墙上,注视着北方的动静。侦察兵频繁地穿梭于边境地带,不放过任何一丝风吹草动。
不久,蒙古大军压境。他们的营帐如繁星般布满了边境之外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际。蒙古骑兵在阵前呼啸而过,展示着他们的军威,试图从气势上压倒南宋军队。
首战打响,蒙古军队发动了猛烈的冲锋。他们的骑兵如狂风般冲向南宋边境防线,马蹄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蒙古弓箭手在后方不断地向南宋阵地射箭,箭雨遮天蔽日。
南宋军队顽强抵抗,弩炮和投石车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巨大的石块和弩箭如雨点般砸向蒙古骑兵,冲在前面的骑兵纷纷落马。但蒙古军队并未退缩,他们迅速调整战术,从两翼包抄南宋防线。
“不要慌乱!保持阵型!”南宋将领们大声呼喊,指挥士兵们应对蒙古的攻击。
在激烈的战斗中,南宋士兵们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一名年轻的士兵被蒙古骑兵的长枪刺中,但他在倒下之前,奋力将手中的刀砍向敌人的战马,与敌人同归于尽。
双方激战数日,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南宋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成功地抵御了蒙古的首轮进攻,没有让蒙古人轻易突破防线。
然而,这只是开始。蒙古军队在调整战略后,再次发动攻击。这次,他们集中兵力攻击南宋防线的一处薄弱环节。
南宋军队在紧急调兵增援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物资的消耗速度极快,士兵们在连续的战斗中也开始出现疲惫之态。
在朝廷内部,紧张的局势也考验着南宋的行政体系。户部在筹集粮草物资时遇到了困难,一些地方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锐减,物资供应出现了缺口。
“必须尽快解决物资问题,否则前线的军队将无法继续战斗。”户部尚书焦急地说道。
朝廷一方面加大对国内物资的调配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海外贸易的支持,希望从周边国家获取急需的物资。
在民间,百姓们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但他们没有被恐惧笼罩,而是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前线。妇女们日夜赶制衣物和军鞋,老人们拿出自己的积蓄为军队购买物资,孩子们也帮忙传递消息和照顾伤员。
“我们虽然不能上战场杀敌,但我们可以为士兵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佑他们平安归来。”一位老妇人一边缝制衣物一边说道。
南宋的文化界也在为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文人们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的诗词和文章,在民间传颂。这些作品激发了百姓们的爱国热情,让人们在艰难的时刻保持着对国家的信念。
一位着名诗人写道:“胡骑压境山河动,血雨腥风战火红。吾民齐心同敌忾,不破蒙军誓不终。”这首诗在南宋各地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战歌。
在沿海地区,虽然海盗的威胁依然存在,但水师在加强防御的同时,也分出了一部分力量协助陆地作战。他们利用战船运送物资和士兵,保障了后勤补给线的畅通。
蒙古军队在首轮进攻受挫后,并未放弃,反而加大了攻击力度。他们改变战术,佯装继续攻击之前的薄弱环节,实则暗中调遣一支精锐骑兵部队,绕道至南宋防线的后方。
当这支蒙古骑兵突然出现在南宋防线后方时,局势瞬间变得危急。他们如鬼魅般冲向南宋的补给营地和后方据点,烧杀抢掠,试图切断南宋军队的补给线和退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