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核考察团一行在白天明与奕沙万的陪同下,踏上了深入老挝腹地的旅程。

沿途,他们不仅见证了老挝的自然风光——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潺潺流淌的湄公河、还有那错落有致的稻田,更深刻感受到了老挝人民对这条铁路的殷切期盼。

每到一处,老挝的孩子们都会围上来,用生僻的中文说着“欢迎中国朋友”,手里还捧着自家种的水果,那份纯真与热情,让复核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受感动。

复核考察过程中,黄华院士亲自带领专家组,沿着中老铁路的预定走向,从北到南,全面而细致地进行了复核考察审验。

他们不仅关注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还详细询问了当地的气象条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力求将铁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最大化地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一次深入山区的考察中,复核考察团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暴雨。

山路泥泞,车辆难行,但黄华院士坚持步行前进,他手持地质罗盘,亲自测量山体坡度,与随行的地质专家讨论着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雨水打湿了黄华院士的衣襟,但他浑然不顾,那份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们要建设的不仅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一条两国人民心灵想通的桥梁。”黄华院士在一次临时召开的现场会上动情地说,“我们要确保这条铁路安全、环保、高效,让它成为中老两国友谊的象征,让两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随着复核考察的深入,中铁二局、中铁二院等建设单位的负责人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方案。

他们结合前期勘测的数据,提出了多种优化线路设计的建议,力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施工难度,降低造价,提高运营效率。

昆明铁路局的专家则就未来铁路的运营管理、列车调度等方面提出了专业的意见,确保中老铁路建成后能够顺畅运行。

中国水电的专家们则重点考察了沿线的水源条件,提出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综合方案,确保铁路建设不会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破坏,同时也为沿线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源。

整个复核考察过程充满了紧张与忙碌,但也充满了希望与梦想。

每到夜幕降临,复核考察团成员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一天的苦乐体悟。

白天明与奕沙万更是感慨万分,他们知道,自己与这条铁路的缘分,将随着复核考察的深入而更加深厚。

在那段紧张而充实的日子里,中方协调员白天明和老方协调员奕沙万仿佛就像两台精密的机器,高效运转,将各方力量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白天明与奕沙万作为这股洪流中的“船夫”,他们的身影穿梭于各个复核考察现场,从晨曦微露到夜幕低垂,从未停歇。

每一次考察,都是对未知的挑战,对极限的突破。

白天明与奕沙万带领着由工程师、地质学家、环保专家及当地向导组成的综合复核考察团队,徒步穿越密林,攀越崇山峻岭,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双眼捕捉着每一处细节。

阳光暴烈,山路崎岖,汗水沿着额头滑落,滴落在脚下的泥土中,仿佛是对复核考察队员最诚挚的致敬。

“这座桥梁的设计,我们需要考虑洪水季节的水位变化,确保桥梁的承重与稳定性。”一位桥梁工程师指着图纸上的某处,眉头紧锁,与同事们激烈讨论着。

白天明站在一旁,认真倾听,时而点头,时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都热烈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而在另一处,隧道穿越的考察正在进行。

地质学家们手持仪器,深入土层内部,对岩层结构进行细致分析,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为了确保每一个标段施工方案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中方复核考察团还将考察结果发回国内进行评审与指导。

在一次大型的视频评审会上,专家们围绕中老铁路项目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黄华院士作为评审组的组长,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为中老铁路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与指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