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眼睛紧紧盯着叶青云,期待着他给出确切的答案。
叶青云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事实上呢,最早使用甘温除大热这一方法的方剂并非补中益气汤哦。”
听到这话,傅华筝不禁瞪大了眼睛,满脸好奇地追问道:“那究竟是哪一个方剂才称得上是甘温除热法的鼻祖呢?”
叶青云轻轻点了点头,然后耐心地解释起来。
“甘温除热法这种独特的治疗思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而真正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并加以应用的,则要归功于张仲景先生。不过,最终明确和确立甘温除大热法具体法则的人却是李东垣。“
”在此之后,众多后世的医学大家们又对这一疗法不断地进行探索、张仲景于其所着的医学巨作《金匮要略》之中,匠心独运地创立了一款专门用于治疗虚劳烦热症状的精妙方剂——小建中汤。“
”这部典籍中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上篇曾有详细记载。
“若出现虚劳里急,心悸不安,鼻出血,腹部疼痛,梦中遗精,四肢酸痛乏力,手足烦热难耐,咽喉干燥以及口舌生燥等诸多病症时,皆可用小建中汤为主方予以调治。”
“可以说,这一方剂实则成为了“甘温除热法”的开山鼻祖式存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一位医生怯怯的问道:”叶院长,甘温除热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啊?我未认真学习过,可否?可否?“
”甘温除热法,实际上是用辛甘性温之类药物,以益气升阳,辅以微寒之品,以泻阴火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因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发热症状。这种方法强调通过使用甘温的药物来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
叶青云认真的解释。
”甘温除热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中医的博大精深。它强调了人体内部的平衡和调理,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金元时期,着名医家李东垣在他的传世之作《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当中明确指出:‘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说明白就是当人们在日常饮食方面失去节制,或者对于环境温度变化不能适应之时,脾胃便会受到损伤。"
"此外,由于喜怒哀乐等情绪过度波动,以及内心忧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都会导致人体元气遭到损耗,并进一步助长心内之火邪。”
“须知火与元气二者势同水火难以相容,一旦火势过盛,就必然会侵犯原本属于脾土所处的位置,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的产生。”
“《调经论篇》中有言:“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意味着疾病生于阴气方面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习惯以及情绪的波动等因素。”
“此外,该篇章还提到:’阴虚则内热……‘,若人有所劳倦,致使身体的形气逐渐衰弱减少,而所摄入的谷物之气也不够旺盛,这样就会导致上焦之气无法正常运行,下脘之处亦出现不通畅的情况。”
“此时,胃气产生燥热,热气向上熏蒸于胸中,于是便引发了体内发热的症状。,一旦脾胃受到损伤,各种紊乱状况便会相互交织发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