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风云变幻、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名翟。关于墨子的出身,世间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贵族之后,乃孤竹君的后人,那古老的墨胎氏便是他姓氏的源头;也有人讲他是贫贱出身,常自称“贱人”“鄙人” ,精通手工技艺,是城市手工业行会师傅的阶层,后来脱离劳动,上升为“士”。至于他的出生地,宋国、楚国、鲁国各有说法,莫衷一是。
早年的墨子多在鲁国生活,鲁国浓厚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儒家学说,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潜心学习周礼,钻研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然而,随着对学问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他渐渐对儒家烦琐的礼制感到厌倦。那些复杂的仪式、等级分明的规定,在墨子看来,似乎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的种种问题。于是,他开始踏上自己的思想探索之路,广泛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墨家学说。
当时的天下,战火纷飞,各国之间为了领土、利益不断发动战争。墨子看着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心中满是悲悯与忧虑。他深知,战争是灾难的根源,只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损失。于是,他毅然决定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阻止那些不义的战争。
有一天,墨子听闻大匠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云梯,楚国即将用这可怕的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心急如焚,他明白,一旦战争爆发,宋国的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从鲁国出发,日夜兼程,奔赴楚国。这一路,艰辛无比,鞋子磨破了,脚也受伤了,他便撕下衣裳裹住双脚,继续前行。经过十日十夜的艰苦跋涉,他终于抵达了楚国的国都郢都。
墨子顾不上疲惫,立刻去见公输般。他见到公输般后,先是假称欲献千金请其帮自己杀侮辱自己的人。公输般一听,顿时变了脸色,说道:“我乃义人,从不杀人。” 墨子等的就是这句话,他立刻严肃起来,说道:“你既然义不杀人,如今却为楚国造云梯,助其攻打宋国,宋国何罪之有?楚国土地有余,百姓却不足,牺牲不足的百姓去争夺多余的土地,这绝非明智之举;宋国无罪却要遭受攻打,这谈不上仁爱;你明知这一切却不劝阻,称不上忠诚;劝阻了却没有成功,也不能算刚强。” 公输般被墨子说得哑口无言,但他无奈地表示,此事已经告知楚王,无法取消了。
墨子没有气馁,他让公输般替他引见楚王。见到楚王,墨子没有直接提及战争,而是问道:“于今有人,舍其文轩,邻有一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 楚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若然也,必有狂疾。” 墨子见楚王上钩,便将话题引到楚国攻宋上:“楚有云梦之麋鹿,江汉之鱼龟,为天下富,宋无雉兔鲋鱼,犹梁肉与糟糠也。楚有杞梓豫章,宋无数丈之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大王却要攻打宋国,这与那有狂疾之人的行为有何不同?” 楚王听后,心中有所触动,但他仍说道:“善哉,然公输盘已为云梯,谓必取宋。”
于是,墨子请求与公输般进行一场模拟攻城演练。他解下衣带作城墙,让公输般用筷子作攻城器械。公输般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变换攻城之法,然而墨子却九次成功抵御了他的进攻。公输般的攻城器械用尽了,而墨子的防守之策却还绰绰有余。公输般心中不服,他说道:“吾知所以攻子矣,吾不言。” 墨子微微一笑,回应道:“吾知子所以攻我,我亦不言。”
楚王见此,十分疑惑,忙问其故。墨子严肃地说:“公输之意,不过杀臣,谓宋莫能守耳。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早已操臣守御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听后,心中大惊,他深知即便杀了墨子,也无法轻易攻下宋国。权衡再三,楚王最终决定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子成功阻止了楚国攻宋,然而他在归途中却遭遇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当他经过宋国时,天下起了雨,他想到闾门去避雨,可守门之人却不接纳他。墨子望着那紧闭的门,心中没有怨恨,他只是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踏上自己的旅程。
此后,墨子继续游历各国,传播自己的学说。他来到齐国,收了不少齐人弟子。当时齐国企图攻打鲁国,墨子心急如焚,他深知战争一旦爆发,两国百姓都将生灵涂炭。于是,他立刻前去游说齐大王。见到齐大王后,墨子言辞恳切地说:“大王,战争只会带来无尽的灾难。并国覆军,贼杀百姓,最终谁将承受这不祥的后果呢?齐国和鲁国,本是相邻的国家,为何不能和平共处,非要兵戎相见呢?” 齐大王听了墨子的话,心中有所动摇,但他并没有完全打消攻鲁的念头。
墨子见此,又派弟子胜绰到齐将项子牛手下做事,希望能通过胜绰影响项子牛,阻止战争。同时,他亲自去见项子牛,指责他伐鲁是“齐之大过”。然而,项子牛却不听墨子的劝告,三次攻打鲁国,胜绰也都随之前往。墨子得知此事后,十分愤怒,他认为胜绰没有坚守墨家的道义,没有节操。于是,他让弟子高孙子去面见项子牛,请求他将胜绰辞退。
墨子在游齐之后,又重游楚国,客居楚国鲁阳。在鲁阳,他多次向鲁阳文君宣扬“非攻”的思想。有一次,他对鲁阳文君说:“大国侵略小国,就如同小孩骑竹马一般,看似有趣,实则最终会让自己疲惫不堪。战争只会让双方都遭受损失,没有真正的赢家。” 鲁阳文君听后,若有所思。
后来,鲁阳文君两次计划攻打郑国,墨子都赶来劝导他放弃战争的意图。第一次,墨子以“偷窃”来形容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举动,他说:“您攻打郑国,就像一个人看到邻居家有好东西,就想去偷窃一样,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鲁阳文君听后,感到有些羞愧,但他心中仍有疑虑。第二次,鲁阳文君又想攻打郑国,他认为郑人杀了自己的国君,他攻打郑国是帮助上天惩罚郑国。墨子听后,耐心地解释道:“如果一个人的儿子不学好,他用竹板打儿子是为了教育他。但如果邻居也拿着木棍来打他儿子,还说是顺从父亲的意思来惩罚儿子,这不是很荒谬吗?” 鲁阳文君听了墨子的话,终于明白了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他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在传播学说的过程中,墨子也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这些主张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思想体系。
墨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他主张无等差的爱一切人,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平等相爱,社会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他将“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强调爱人应以利人为内容和目的。在道德评价上,他提出了“志”与“功”两个概念,认为考察一个人要将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
在政治思想方面,墨子主张“尚同”和“尚贤”。“尚同”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保持思想、言行等方面的完全一致,以避免社会混乱;“尚贤”则强调任用“贤良之士”,认为贤才是国家的珍宝,是政权的辅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