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云这个人,初次见面时会给人一种非常热情的感觉,那种豪爽甚至会让你产生亲近感。当你接触久了才会发现,他的真实性格和他表现出来的热情截然相反,当说出“你们还太年轻”这句话的时候,骨子里的那种倨傲和冷酷暴露无余。让李墨曜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只是合作伙伴而已,如果条件不合适,下一秒就可以走向对立面。

“李总,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李鹤云那边依旧用冷冰冰的语气说道:“你们别忘了,你们是用什么方式取得的这30%股权。”

怎么会忘嘛,这是工先锋成立以来,第一次使用非业务的方式取得的最大一笔财富,市值1100万,本来李墨曜打算用质押的方式取得60%的现金,投入到数字孪生技术深度适配的研发中,万事俱备,就在这关口,李鹤云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因为是电话,李鹤云根本不考虑对方什么心情,当然就算面对面也不会考虑的,他的声音比刚才更阴冷。

“根据澄州地方法规,技术入股不满一年且三年内没有产出效益之前不可质押。”

李鹤云的话每一个字都冷冰冰的敲击在李墨曜的心脏上,他没想自由开放的前沿阵地会有这么严苛的法规。技术价值估值复杂,仅以产出效益作为质押条件根本不全面,且三年内无效益不可质押的规定过于僵化,尤其对技术研发周期较长的企业不利。

李墨曜没有大喊大叫,因为他知道对方既然能说出来,就有充足的依据,可惜他千算万算却没算到澄州地方法规。这一重大疏忽会直接影响他的后续计划。项目启动资金需要六百万,现实是他现在除了质押这部分股权,又上哪儿能搞到这600万?

……

……

“《澄州市公司股权管理与交易条例》……这是什么时候的法规?”

一本红色封皮的旧

“1998年……”

一天后,李墨曜和岳扬再次复盘这一重大疏忽时竟然得出了令人哑然的结论。

“98年……”

这么说就合理了,那个时候为了防控技术入股带来的风险,限制质押可能促使技术入股方更专注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98年的情况和现在能一样吗?”李墨曜大倒苦水,“怎么还能有这样的法规一直存在?”

“关于这点,我打听了澄州这边的朋友,他们说市人大的确专门对这条法规做过专项讨论,结论却是有人认为保留这条法规有助于避免短期套现,从而给正在起步的公司带来损失,所以想绕过这一条去质押是不可能的,我们得另想办法了。”

600万看似不多,但在当今的市场条件下靠企业之间的拆借难度很大。君不见靠着春晚又火了一把的蓝景机器人也才堪堪凑到一千余万来改建新厂。盘算了自己的所有合作伙伴,都发现了一个问题——缺钱。

工先锋做的东西太概念化,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依然有大把的人在。靠银行贷款的话又要背上沉重的债务压力,这是研发而不是运营,短时间内是见不到效益的,李墨曜一时间根本无法面对诸多合作方,他该怎么跟人家解释?

“你能想到什么办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