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我!回来交repo啦!”

正文:这几天高强度看电影,人已经麻了,但我还是第一时间回来交作业啦~主要是看了主竞赛单元和一部纪录片,当然所有的华语影片都要支持到位,所以明天又是密集看片的一天!

先来说《归来》!先说博主本人不是文艺片骨灰级影迷,勉强算是个文艺片爱好者。那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说,《归来》真的不是那种特别难懂的文艺片,至少不是硬拗的文艺片,观影感觉非常流畅。林年演得很好,完全演出一个有些阴郁的、沉默寡言的出狱犯人的形象。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林年演妈完全不违和。我尤其想跨一块小演员,真的好灵啊。

今天没捉到主演林年,但是我在看另一场电影的时候却再次见到了林年。再去看德国选送的电影《两个人》前,等待进场的时候,我觉得站我前边排队的人的背影如此眼熟,后来从侧脸认出了是林年。再次感叹明星穿得再素,较常人来说,还是能看出很大的气质差异的,怪不得都说红气养人。私服应该是自己搭的,虽然不是常见的私服款式,但是很好看。

然后她告诉我都是来了柏林以后在vintage店里淘的!我在巴黎也爱逛vintage店,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衣服,哼!

就在柏林电影节的这几天,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与之相关的帖子,林年的曝光率大大增加,很多之前毫不关心娱乐圈的人也能从自己的主页刷到电影节相关的帖子或文章。

林年和邵乐乐则是头对头地确定下自己的私人片单。

“除非我俩都特别想看的电影才可以一起观看,其他的为了保证最多观影量,我们尽量错开。”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邵乐乐之前只能在资源网站上找电影节参展影片,这次真人到场,总想尽可能多地刷电影。

“行,不过我的视角可能更主要从演员出发,你有什么需要我特别留意的方向么?”林年问邵乐乐。

“不用,咱们给每部电影规定一个字数,写着写着就能写出我想要的东西了。”这倒是邵乐乐和林年之前在学校的时候就常做的事情,虽然没有合作的这些年已经没再写过影评或拉片报告了,但是林年觉得自己应该不至于手生。

林年观影记录:

今天去看了德国本国的电影《你我》,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夫妇之间爱的开始与消失,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是一部宣称没有适用任何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影。我不禁反思,从最开始,电影本身就代表着新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在一个国际电影节上,我们是否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而不是完全将之排除在外呢?

回到片子本身,影片结束后,我注意到周边的观众很多都带着疑惑离场,但是在我看来故事却很简单,虽然导演呈现的方式很奇怪。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是女儿,是学生,是朋友,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我们赋予每个角色以性格,这些角色融合在一起组成了自己。那么这个电影有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在一段夫妻关系中,男女主各自是对方的伴侣,是爱人,但如果不扮演这样的角色呢?又或者爱人或者伴侣的角色究竟意味着什么?

电影的视角忽而丈夫,忽而妻子,丈夫或妻子的形象总是因为场景的变换而变成不同的对象。有时妻子在丈夫眼中是一头倔强的老牛,而丈夫在妻子看来是一汪怎样都不起涟漪的死水;有时妻子是固执的大山,冷硬地拒绝丈夫的需求,而丈夫则成了妻子心目中母亲的形象,让她感觉到温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