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上午,赵海生正和穆洋在一起闲聊。

现在吴大姐的热度越来越高,谈论的话题自然少不了吴大姐。

“吴大姐那样的唱腔我可学不了啊!我的那两首民歌可怎么办?会不会被比下去?”开始穆洋还没把吴大姐当作对手,因为两个人年龄有差距,唱歌的主要类型也不大一样。随着吴大姐越来越火热,穆洋也有点担心了。

“放心吧,你们两个就不是同一种类型的歌手。而且我这么和你说吧,吴大姐越火,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赵海生对穆洋打着包票。

“你的主要唱法还是流行歌曲,和吴大姐这种纯粹的民族唱法不一样。你们是可以共存的,而且还可以互相促进呢。而且我觉得你们两个都可以在各自领域走到巅峰,这一点你相信我就行。”

赵海生从天启歌曲的不同唱法里得到了启示,他现在对于流行音乐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 的多,如果再多天启一些歌曲,完全可以让穆洋和吴大姐都达到天启歌曲里那些顶尖歌手的水平。

“以后民族唱法会更流行吗?还是流行歌曲这种通俗唱法会更流行?”穆洋对赵海生的判断越来越迷信了。总觉得赵海生总能轻易就看得更远。

“未来的社会只会越来越多元,音乐流派也会越辣越多,各种唱法都会从对方别的领域吸取养料。我判断,民族唱法也会得到发展,流行歌曲也一样,从商业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听众喜欢什么。”

两个人正聊着天,电视里一个访谈节目也谈起了吴大姐的两首歌。

“这首《编花篮》的曲子基本上就是照抄我们《九莲灯》里面的《慢对花灯调》,这首歌我以前就唱过,老实说,我觉得现在的创作者应该尊重民歌,不能胡乱改编。当然,听说作者是一个很年轻的创作者,年轻人不懂事可以原谅,但是年纪大的人就该懂道路。今天我就把这首《慢对花灯调》献给大家。”

电视里一位颇有风韵的中年女歌手在评论,接着她就准备唱《慢对花灯调》了。

赵海生早就从天启资料里得到了这首歌的曲谱,他便和穆洋一起听这位女子的演唱。

很快一曲唱罢。主持人似乎只专注于两首歌的曲子是不是雷同,这位女子唱完之后,他便开始总结:

“两个歌曲的曲子确实一模一样啊。这样的话这首歌的曲子作者是不是不能写作曲,而要写改编呢?”

主持人这种论调吓了穆洋一大跳。不过赵海生却没有生气,甚至都懒得反驳。

“愚蠢,不用管这些。根本就不是事啊。”赵海生不在意这个是有原因的,这种民歌改编,基本上在谱曲一栏,都会写改编者的名字,因为实在曲谱改编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技术活。在这个时代,这基本上都是惯例了,对方攻击这一点根本就没有杀伤力。

赵海生注意的是对方的演唱风格。

一般来说,老歌想要翻红,在演唱的时候,编曲一定要有新意,但这位演唱者似乎为了和《编花篮》区别开,还故意用了民歌传统的编曲。这样一来就导致这首《慢对花灯调》听来太老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