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书先考察前三代技改炉,仔细考察,找出失败原因。

第一代技改群体炉,灭烟炼硫、尾气制酸后,烟囱集中排放。失败在于尾气进入烟道后,用水雾稀释尾气形戓20左右的稀硫酸。稀酸毫无用处,倒在河里毒死鱼类,形成新的污染,只好淘汰。第二代是热炉炼硫,单体炉,俗称“五方炉”,热装热卸,五方出渣,污染很大,试产即停。第三代是某省工业大学研发的“沸腾炉”,理论是硫铁矿进炉熔化后,上部尾气回收成硫磺,下部冶炼出生铁,各方投资35万元,一试产,硫磺回收无几,炉渣结饼,渣不渣,铁不铁,几经折腾,投资打了水漂。

较成功的第四代,就是川筑联办磺厂了。艾书已好几个月没有到过该厂,此厂已停产数月,艾书一到,企业的管理人员、男女员工就围了过来,问长问短。艾书得知,该厂生产效益是好的。临川法纪部门去永宁航运公司调查艾书与他们有无瓜葛后,该县法纪部门接着核查,内外经营全部停止,硫磺销不出去,无资金运转。磺厂40多员工连回家路费都没有,也无钱发工资,公司只好用川路车运些原库存大米给员工勉强度日。

已离岗位的艾书看到这局面无限惆怅。不过由于停产已久,从炼炉、磺柜、烟道、转化室到烟囱全是冷的,给艾书提供了一个进进出出、仔仔细细考察的机会。那磺烟尾气确实厉害,通过这么多回收程序,最后在烟囱口排放,却把烟囱口缝口灰浆腐蚀疏松,砖一块块的脱落掉下来,烟囱顶成了一个残缺不齐的喇叭口,烟囱基部周围用绳拉起。禁止闲人免进。

艾书觉得:成也硫磺,败也硫磺,兴趣在硫磺,决心在硫磺产业上闯出一条成功的技改路来,于是,带着侄女婿,开始制作草图。

艾书在铁厂呆了几天,进一步熟悉冶炼工艺。

县委组织部电话打到铁厂,要艾书回城谈话。

原来是孙继业一直盯着艾书,向县委汇报说艾书超过三个月没上班了,提请按自动离职处理。常委中除兰忠贤外,其他人一致不同意。最后决定调艾书到离城十公里的临川化肥厂,下步接任厂长。还说这是一个副区级企业。

县委组织部沙副部长和人事局局长向艾书传达了县委的决定,艾书表示服从,但有保留。

艾书十分纳闷:这是要断掉自己的财政供给之路,必须灵活应付。

于是,他一方面拿着调令把一家人户口迁进城关,同时到化肥厂报到,一方面把供给关系留在树前区财政。为不使树前区领导和财政为难,他写了一个留言,让出纳压进玻板里。他的留言是这样写的:

申 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