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燃眉之急2/2】

话说郑玄传道授业数十载,门下弟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

至于常年伴随左右听课的弟子更是有千余人之多。

然而郑玄的弟子虽多,但出名的却没有几个。

除了被称为“东州大儒”的孙炎之外,也就是国渊当前名气最大了。

不过相比于孙炎,国渊走的却不是治学之道,而是仕途路线。

魏哲灭高句丽一战全程都由国渊负责后勤,这才使得此战得尽全功。

是故在高句丽国灭之后除了魏哲声威大振之外,国渊也名声在外。

现如今青州谁人不知,国子尼精于内政,有廊庙之才!

若非当前洛阳忙于党争导致朝政混乱,光凭此功国渊都足矣为一方太守了。

甚至于往日在青州名声不显的氏仪、孙邵等人如今都颇有名望。

如此这般情形,郑玄门下弟子自然难免心动。

他们不是圣人,读书治学无非就是为了出仕做官。

眼下辽东机会那么多,他们自然也想效仿一下师兄。

所以相比于去徐州和当地士族豪强抢官位,他们更愿意投奔魏哲这个乡党。

是的,本来只是青州女婿的魏哲如今已然被青州人视为乡党了。

谁让魏哲不仅祖籍东莱,封号还是不夜侯,而且朝堂还以青州乡土为其食邑呢!

更别说自魏哲出仕之后还频频征辟青州人士,麾下多有青州官员。

在这种情况下,青州人拿他当乡党实在正常不过了。

郑玄倒是不拘泥于这些乡党之谊,但他却重视师生之情。

见门下弟子眼中多有期盼之色,他略做沉吟也就改了主意。

辽东就辽东罢,也好,就当换一个地方讲学。

由于国渊、孙炎等人都在辽东为官,郑玄也没有太过犹豫。

本来辽东苦寒还是一个问题,但这些年随着魏哲的声名鹊起,火炕也从辽东传入了青州,郑玄宅中便整治了一座。他用过,效果很不错。

甚至郑玄觉得有些太过于安逸,使人昏昏欲睡,不利于治学。

故此以往入冬之后他从不在白日烧炕,只在夜间使用。

有这玩意儿在,郑玄倒是不用担心辽东苦寒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郑玄这一千多人想要前往辽东也不容易。

抛开不其山外正在肆虐的青州黄巾,一千多人光是渡海就是件麻烦事儿。

而当郑玄做下决断之后,崔琰等弟子便开始集思广益起来。

一开始他们还想找不夜侯府的人帮忙,毕竟魏哲食不夜、不其、当利三县,此地应该有侯府的属吏留守。

然而崔琰等人冒险出去打听后才知道,留守的侯府属吏早就走了。

准确的来说,是侯府属吏带着三县吏民一起投奔自家君侯去了。

没办法,青州上下官员实在太废物,三县百姓已经失望透顶了。

相比于留在青州苦熬等死,他们更想投奔魏哲这个侯国之君!

毕竟这三县之民勉强也算是魏哲的国人。

结果魏哲的食邑明明只有六千户,但是这两年断断续续却足有两万多户百姓携老扶幼的前来投奔他,加起来有近十万人之多。

除了极少数有坞堡可以依仗的豪强选择留下捡便宜之外,其他百姓大多都选择去辽东闯荡一番,寻一条生路。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和魏哲存在特殊的从属关系。

在青州其他郡县魏哲就没有这样的号召力了,至少没那么大。

不过也幸好崔琰等人命不该绝,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却碰巧遇到了朱虚管氏的车队。

……

“康成公?”

当听闻崔琰表示郑玄竟然在不其山中之后,管岳连忙道:

“快快请来……不,待吾亲迎。”

不是管岳沉不住气,而是郑玄的地位非同小可。

就这么说罢,也就是如今的郑玄已经志不在官场了。

否则但凡他愿意出仕,按照以往的惯例三公之位几乎是肯定稳了。

和郑玄相比,管宁这个同门师弟还真不算什么。

于是在管岳的命令下,本来准备前往黄县的车队当即便转向朝着不其山而去。

见此情形,这几日一直焦躁不安的崔琰这才放心下来。

有了朱虚管氏的帮忙,海船应该不成问题了。

而当他放松下来之后,才发现管氏的车队有点夸张。

这不像是商队,倒像是搬家。

其实崔琰猜的也没错,管岳这次确实是准备搬迁到辽东去。

朱虚县管氏肯定还是会留人的,甚至管氏的商队都还在继续运转,只不过如今几乎全走水路罢了。

但是为了家族成员的安全考虑,辽东显然是一个更加理想的住处,在这一点上朱虚管氏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不夸张的说,管氏去了辽东说不定会发展的更好。

如果不是管岳一心想为自家女婿的大业多出点力,他恐怕早就搬迁到辽东混吃等死去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