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李相保媒

李善长的来意根本就不用怀疑,谁都不是傻子,很多的事情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

喝了杯茶、聊了点家常,李善长伸出手,“国舅乃杏林高手,老朽在凤阳之时时常担忧身体,还请国舅帮着诊脉。”

马寻一边客气一边说道,“李相言重了,我才疏学浅不敢称高手。若是李相信任,我倒是献丑了。”

摸着李善长的脉,确实平稳有力,感觉非常健康,“看来静养这段时间还是颇有好处,我觉得李相完全好了。”

李善长看似是长舒一口气,笑着开口说道,“这么一来自然是最好了,老朽这个岁数了,最是担心病了。”

看到马寻也不接话,李善长笑着问道,“国舅,若是陛下问起,国舅能否美言几句?”

“有什么可美言的?”马寻是真的不懂了,“李相身体康健,我据实直说就行。”

李善长笑的非常开心,“陛下怜惜老朽这些年兢兢业业,为老朽在凤阳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老朽实在惶恐。”

马寻心有感触的说道,“确实,陛下太恩重了。一想到我无尺寸之功,陛下尚且给与赐田无数,实在是汗颜了。”

李善长看向马寻,我俩说的可不是一回事啊,你是真的没有什么功劳,我的这些赏赐是应得的!

随即李善长笑着问道,“过几天诸位皇子封王,国舅爷有何想法?”

马寻不太理解的问道,“李相也知道我是乡野小民,实在是不懂李相之意。”

李善长解释着说道,“我观陛下之意,有意让诸位皇子过些年就藩,国舅爷不觉得这样不好?”

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确实不好,这简直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了。

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说到底就是明朝的藩王和西汉初期的藩王是两个概念。明朝的藩王没有实质上的兵权,更没有任何行政权。

“秦王封西安、晋王封太原、燕王封北平,吴王封开封,楚王封武昌,齐王封青州。”李善长忧心忡忡的说道,“如今这六位岁数稍长的亲王都封要地,只怕不稳妥。”

马寻觉得李善长有些假惺惺了,这几位皇子的王爵封号等,李善长实际上早就清楚,甚至朱元璋此前肯定也和他商议过。

不过马寻还是笑着说道,“这些事情我倒是见识短浅,实在是不好多说什么。陛下深谋远虑,又有李相这样的栋梁之材辅佐,想必不会有错。”

李善长见马寻不愿谈封王之事,立刻问道,“听闻此前杨逆与国舅相处多有不睦,不知真假?”

看看,杨宪被处死了,现在的名声就是‘杨逆’。

不过想想看也正常,以后的胡惟庸就是‘胡逆’了,大家叫着也顺口。

“谈不上和睦,也谈不上仇怨。”马寻就笑着开口,“我和他是话不投机,聊不到一块去罢了。”

李善长就继续说道,“杨宪这人还是有些本事,就是太过贪权、有些微末之功就忘乎所以,那般不知进退实在是自寻死路。”

交浅言深啊,李相!

我和你也仅仅只有数面之缘而已,我们可谈不上是有推心置腹的交情,真的没必要和我说这些事情!

李善长话锋一转,说道,“胡惟庸这人国舅爷可曾了解?”

看到马寻摇头,李善长说道,“这人也是我淮西子弟,早年就随陛下起兵、颇受信任。历任知县、通判、太常少卿等职,可以说非常有才干,也颇为踏实。”

马寻就夸奖说道,“这么说来倒是能臣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时,也是他大展拳脚之时。”

“我们淮西人一向团结,胡惟庸这人虽有才学,但是嫉恶如仇。”李善长有些忧心忡忡的说道,“若是他一时不察被人蒙蔽,还望国舅施以援手。”

马寻就连忙客气说道,“李相言重了,我这人一向没有本事,也就是蒙帝后垂怜,方才得以安顿。朝堂之事,我还是不太明白。”

李善长继续劝道,“国舅爷聪颖、高洁,这也是朝野上下都知的事情。我淮西子弟同气连枝,自然也要互相照拂。”

怕马寻不相信,李善长就继续说道,“我与汤和素来亲近,与徐大将军关系也和睦,这都是乡人,自然互相照应。”

马寻就笑着客气说道,“李相说的是,老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既然都是我淮西人,自然携手共进。”

反正场面话是这么说了,谁还是真的信了,那就信好了。

马寻自认为不会当真,他相信以李善长这样的老江湖,自然是更加不可能当真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