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固结状态是指土层在历史上曾受过的最大固结压力(前期固结压力)大于现有自重压力的状态。此时,土层因受过较大压力而变得较为密实,具有低含水量、低透水性及明显的蠕变特性等工程特点。

在工程建设中,可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层的前期固结压力,并与现有自重压力比较来识别超固结土。处理时,可采用灌注加固、钻孔灌注桩等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或挖除表层土壤进行重填。

灌注加固适用于地基土壤条件较差的超固结土场地,通过加固处理提高承载力。钻孔灌注桩则适用于地质环境相对较好的场地,施工便捷且能承受一定荷载。具体选择需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

灌注加固的主要步骤包括地面处理、钻孔、搅拌浆液、注浆和填充孔隙。钻孔灌注桩则需要超长孔径钻机钻孔,分段施工并注浆填充孔隙,确保桩身连接稳定可靠,最后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措施。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确定。

灌注加固和钻孔灌注桩在处理超固结土时的区别在于:灌注加固是通过注浆等方式增强土体强度,适用于地基土壤条件较差的场地;而钻孔灌注桩是在桩位上就地成孔并灌注混凝土形成桩体,适用于地质环境相对较好的场地。

灌注加固施工流程为:地面处理、钻孔、搅拌浆液、注浆和填充孔隙。而钻孔灌注桩需先钻孔,再吊放钢筋笼,最后灌注混凝土形成桩体。两者在施工流程和材料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超固结状态中的土形成原因多样,主要包括:历史上曾受过的固结压力大于现有自重压力;浅水环境中海洋侵蚀、冰川作用等引起的卸荷;胶结作用增强土颗粒化学键结合力;触变过程中抗剪强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强;以及覆盖土层剥蚀、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

超固结状态中的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曾受到过的压力大于其当前所受的自重压力或其他外部荷载。这可能是由于地质历史上的各种自然过程,如冰川作用、侵蚀或沉积速率的变化等导致的。这些过程使得土体在某一时期受到了较大的压力,形成了超固结状态。

超固结状态中的土形成的具体地质历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它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地质历史过程:

一、气候与植被变化

在第四纪时期,地球经历了多次干冷与湿热(暖)的气候交替。这种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在寒冷时期(冰期),冰川广泛流行,而在温暖湿热时期(间冰期),植被茂盛,气候适宜生物活动。这些变化导致了土壤中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土的工程性质。特别是在湿热气候下,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可以促进土层中粘粒的增加和高价铁、铝氧化物的富集,进而形成超固结土。

二、沉积与成土作用

沉积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土壤可能经历不同的压实和胶结过程。例如,在浅水环境中,海洋侵蚀作用和冰川作用可能导致沉积物的卸载和重新分布,从而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土层。此外,成土作用也是土壤形成的关键环节。它包括有机质的积累、矿物质的分解和转化等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改变土壤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其固结状态。

三、上覆压力与自重压密

上覆土层的自重压密是形成超固结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沉积的土层不断叠加在上层之上,增加了下层土所受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超过了土壤本身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土壤发生压实和固结。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地表土层的剥蚀或地下水位的变化等原因,上层土壤可能会失去部分或全部上覆压力,但下层土壤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固结状态,从而形成了超固结土。

四、其他地质过程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地质过程也可能导致超固结土的形成。例如地震活动可以导致土壤结构的改变和重新排列;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影响土壤的厚度和组成;以及人类活动如建筑、挖掘等也可能对土壤产生压实作用。

综上所述,超固结状态中的土形成的具体地质历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它受到气候、植被、沉积环境、上覆压力和自重压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土壤类型和性质。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