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方面要应对起义军的威胁,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同时还要小心谨慎,以免重蹈练国事的覆辙。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平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了解到汉中栈道招安失败的真相。
给事中顾国宝,这位敢于直言的官员,深知此事的严重性。
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关于陈奇瑜主抚失误的证据。
在朝堂之上,他毅然上疏,指责陈奇瑜主抚误了大事。
他详细地阐述了陈奇瑜在招安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决策,包括对起义军的轻信、对局势的误判以及在发现起义军有反叛迹象时的不作为。
他的上疏言辞恳切,证据确凿,引起了朝堂上的一片哗然。
陕西巡按傅永淳也站了出来,他在陕西任职期间,对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
他亲眼目睹了陈奇瑜的决策给陕西带来的巨大灾难。
他在疏中指出,陈奇瑜为了自己的政绩,盲目地进行招安,没有充分考虑到起义军的真实意图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他的错误决策,不仅导致了大量官军的伤亡和物资的损失,还让陕西的百姓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在顾国宝和傅永淳等人的接连上疏指责下,朱由检终于开始重新审视这件事情。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陈奇瑜误导了,而真正应该承担责任的,或许正是这位他曾经寄予厚望的五省军务总督。于是,他决定将陈奇瑜革职拿问。
当陈奇瑜接到革职拿问的圣旨时,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
曾经的他,意气风发,肩负着剿灭起义军的重任,在朝堂上也备受皇帝的信任和同僚的尊重。
然而,如今却因为自己的一次重大失误,沦为了阶下囚。
他被押解进京的途中,回想着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
他后悔自己的自负和轻信,后悔自己为了推卸责任而诬陷他人。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陈奇瑜被革职拿问后,朝堂上陷入了一阵混乱。
官员们纷纷议论着这件事情,对陈奇瑜的行为表示谴责,同时也对朝廷的未来感到担忧。
这次招安失败事件,不仅暴露了明朝政府在应对农民起义问题上的无能和腐败,也让官员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
而在陕西,起义军在经历了这次事件后,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他们利用明朝政府内部的混乱,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招募更多的士兵。
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首领,也在这次事件中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
他们继续率领着起义军,与明朝官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这场由陈奇瑜主抚失误引发的朝堂风云,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
它让人们看到了明朝政府的腐朽和无能,也让更多的人对起义军产生了同情和支持。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历史的车轮正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滚滚前进,而明朝的命运,也在这场风云变幻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