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之思

在万国来朝的荣耀之后,我并未满足于眼前的繁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大汉未来更长远的发展。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政务日益繁杂,现有的政治体制在处理诸多事务时,逐渐显露出效率低下的问题。每日堆积如山的奏章,让我深感力不从心,即便日夜操劳,也难以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能精准无误。

一日早朝,处理完诸多政务后,我看着朝堂下的群臣,感慨道:“如今我大汉幅员辽阔,事务繁杂,朕虽竭尽全力,仍恐有所疏漏。诸卿可有良策,能使政务处理更为高效,国家治理更为有序?”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众臣皆低头沉思,思索着如何回应陛下的难题。

此时,诸葛亮上前一步,拱手奏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对现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如今政务繁多,陛下一人难以兼顾,可效仿前朝旧制,设立一个辅佐机构,协助陛下处理政务,分担陛下之辛劳。”

我微微点头,示意诸葛亮继续说下去。

诸葛亮神情严肃,条理清晰地说道:“此机构可汇聚朝中贤能之士,他们凭借各自的才学和经验,共同商议国事,为陛下提供决策参考。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又能减轻陛下的负担,使陛下有更多精力关注国家大政方针。”

我听后,心中一动,觉得此提议甚为可行。但又担心权力分散,影响皇权统治,于是问道:“丞相所言有理,但此机构权力若过大,如何确保皇权不受威胁?”

诸葛亮早已料到我有此担忧,从容答道:“陛下,此机构虽参与政务商议,但最终决策权仍在陛下手中。且可对其权力进行明确限制,规定其职责范围,使其只能为陛下提供建议,而不能擅自决策。同时,人员的选拔任用皆由陛下掌控,如此便可确保皇权稳固。”

我沉思片刻,觉得诸葛亮的分析十分周全。设立这样一个机构,既能提高政务处理效率,又能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实乃两全之策。于是,我下定决心,说道:“丞相所言甚善。朕决定设立此机构,丞相可与诸卿共同商讨具体的设立方案。”

众臣齐声应道:“陛下圣明!”

二、方案拟定

退朝后,诸葛亮便召集了朝中数位重臣,包括太尉、御史大夫等,一同商议设立辅佐机构的具体方案。众人围坐在丞相府的会议室中,气氛热烈而严肃。

诸葛亮率先开口:“陛下已决定设立一个协助处理政务的机构,今日召集诸位,便是商讨此机构的具体设置、职责和人员选拔等事宜。诸位有何见解,不妨直言。”

太尉率先发言:“丞相,依我之见,此机构既然要协助陛下处理政务,其成员当具备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可从朝中各部挑选出德才兼备、精通政务的官员,组成一个精英团队。”

御史大夫点头赞同:“太尉所言极是。而且这些官员必须忠诚于陛下,公正廉洁,方能胜任此重任。同时,为了保证机构的高效运作,其成员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出现推诿扯皮之现象。”

一位尚书也起身说道:“我认为此机构应具备广泛的权力,能够参与到国家的各项事务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但正如陛下所担忧的,必须对其权力进行严格限制,明确规定其只能提出建议,最终决策由陛下定夺。”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经过数日的反复商讨和论证,终于拟定了一份详细的方案。方案中建议将此机构命名为“内阁”,取“内辅朝廷,协理政务”之意。

内阁的职责主要包括: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审议;对重大事务进行讨论和决策咨询等。内阁成员拟设七人,称为“内阁大学士”,从朝中各部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中选拔,由皇帝亲自任命。

为了确保内阁权力不被滥用,方案还规定内阁大学士只能为皇帝提供建议,不能擅自发布政令。所有决策最终都需经过皇帝批准方可执行。同时,内阁需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进展,接受皇帝的监督和考核。

在人员选拔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除了要求具备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务经验外,还必须忠诚于皇帝,品德高尚,公正廉洁。选拔过程将通过层层考核和推荐,确保选拔出的人才能够胜任内阁大学士的职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