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冰释前嫌
所有谈话类节目,张辰最爱上的就是《锵锵三人行,因为这节目是真的谈话,没有台本,也没有提词器,最多有个谈话范围。
窦文涛很喜欢在节目里假装猥琐,现在就是:
“我是‘私心大使’,我其实就是不知道这些名导拍一部戏能挣多少钱,所以今天想问通透。”
“哈哈,难怪我有一种被逼在角落里的错觉,原来不是错觉”张辰也跟着开玩笑。
“嘿嘿,张导这么说,那就不能再接着问了,否则张导一投诉,我就得没工作了……”
“不至于,不至于啊,我没那么大能量,而且我还指望着你帮我宣传电影呢”
张辰挺喜欢窦文涛这个人,说话风趣幽默,而且什么都敢说。
你看他一直在节目中装怂,好像很怕聊high了丢工作的模样,其实什么都敢聊。
他总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却真敢把这些事情摊开了聊。
所谓的姿态够低,选题够硬就是他了。
《锵锵三人行播了二十年,保守地说,把前五年的内容整理整理,窦文涛所说的话,如果放到今天的舆论环境里公布出来,基本肯定,节目下架,广告商解约,全网封杀,社会性死亡。
聊的都是敏感话题,表达的观点也都很前卫。
张辰前几次来还没感觉到,但这次感觉到了。
窦文涛:“那我们换个话题,聊聊你前段时间的骂战吧”
“可以”
张辰无所谓,反正骂都骂了。
“媒体报道,你和很多人都发生过骂战,以前的吴雨森,曾智伟,导演陆钏,陈诗人,马处成,还有最近的第六代……”
“为什么和这么多人都产生过冲突呢?”
“看不惯呗,香江弯弯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因为他们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你也在香江讨生活,应该有切身体会吧?”
窦文涛推推自己的黑框眼镜:“的确是”
他是石家庄人,虽然主要在香港混饭吃,地位不低,但香江人的那种高傲也是或多或少能感觉到的。
“我觉得主要还是两地的差距,香江这边发展的要早一些,收入也高,就看不起不如自己的内地
主要还是社会地位,这个领域,内地没有厉害的人才,那肯定就被看不起,可有了,你还继续高傲,那就是没有眼色了”
窦文涛大概说的是他自己。
梁文道在旁边打岔:“我觉得也不全是这个原因,也有信息差的缘故,两地交流太少了,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江人,可我根本不知道内地是什么样的,所有认知还停留在很久之前那个落后的中国,自然就会有这种反应……”
“我觉得这其实是个人的问题,你们不去主动了解,或者内心不愿意去主动了解。
香港都收回了,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如果还是落后的中国,你觉得昂撒人会归还吗?”
对自己人,窦文涛的言辞依旧犀利。
张辰说道:“我也倾向于文涛的观点,因为我自己遇到的都是这种人,比如香江导演很迷信,认为他们是最懂商业片的,看到内地电影看都没看过,一律是贬低。
就比如马处成那事。
本来就是正常的商业竞争,大家的电影同期上映,竞争罢了。
偏偏他们就要组团骂我,把我的片子贬的一文不值,还摆出一副老前辈的模样。
我说你,你得听着
也不知道谁给他的勇气,梁静茹吗?
这样的货色,我肯定不能惯着。
何况他们自己屁股都不干净。
吴雨森那个老杂毛,我说他是被好莱坞扫地出门的,说错了吗?
你看他反驳过这一点吗?
自己成功过,就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
所以我才要在他最擅长的领域打败他,他最大的成就不就是拍了《碟中谍2吗,那我也搞一部特工片,大家拿电影说话。”
“是的,是的,《飓风营救确实厉害,即便放在香港,也是年度票房冠军……”窦文涛助攻。
梁文道在旁苦笑,现场就他一个香江人。
很想反驳,但实在找不到太好的理由。
“不是针对你啊,张辰骂的那些人里不止有香江人,也有不少都是内地的”
窦文涛不想让老搭档难堪,主动解围,只是,梁文道的苦笑更苦了。
“那你前阵子和文艺片导演的骂战,是不是也准备拍一部文艺片教教他们?”
刚安慰完老搭档,窦文涛又开始给张辰挖坑。
张辰才不上他的当:“文艺片就算了,这玩意其实没什么难拍的,但我很讨厌这种套路。”
“文艺片好拍?”
“那有什么难的?文艺片唯一的变现方式就是获奖,只要照这个这个目标拍就行了。”
窦文涛和梁文道对视一眼:“是啊,别的文艺片导演也是这么想的,可他们拍出来的也不一定就能拿奖啊,甚至卖出去都很难”
张辰不屑一笑:“那是他们不懂这里面的套路。”
“文艺片还有套路?你给我们说一下”
见二人表现的兴致满满,张辰也不想扫兴:“很简单啊,照着目标反向推就行了。
电影节是不是掌握在西方手中?
那要获奖是不是就要迎合西方?
你拍中国的故事,只要知道西方喜欢什么样的中国就可以了。
西方的观众是不了解中国的,他们看中国的电影完全就是猎奇心理。
你给他展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发展迅速的中国,那还有什么意思?
观众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只有是肮脏的,愚昧的,落后的中国,才符合西方人印象中的中国,西方电影市场才会买单。
所以你只要朝着这个方向拍,欧洲艺术院线就会采购。
如果你能在这些肮脏,愚昧,落后中再添加一些稍微混乱的东西,比如乱伦啊,同性之爱啊什么的,那么没准还能混个奖,这不就奖项和实惠都有了吗?”
张辰的一番言论,听的二人目瞪口呆。
“文艺片还能这样?”
“当然能,而且这个套路是目前最容易见效的,相反,有些导演想学着国外文艺片那样探讨性,探讨伦理,全部都扑街了。
要说露肉,你一个中国人能比的过国外吗,对你来说紧张刺激的东西,对人家来说就是小儿科,早就见的不待见了,娄烨的《颐和园为啥在戛纳颗粒无收,就是这么个理”
张辰这是有什么说什么,娄烨无端躺枪。
窦文涛的关注在别的点:“上面这个套路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
张辰果断摇头:“不是。”
顿了顿才道:“是另一个导演,叫贾张科,他就是这么干的”
“你们是……”
张辰再次摇头:“我们只是刚好都是煤炭省人,但并不认识,而且我和他做的刚好相反,我要证明的是好莱坞最先进的类型片,华夏也同样可以拍出来,特工片,恐怖片,科幻片,都是如此……”
两人没想到这又炸出一个贾张科来。
看来张辰是真的不怕得罪人啊。
“那你不怕我们的节目播出后,他们都学会这个套路吗?”
张辰再次摇头:“那怕什么?他们喜欢妖魔化自己的祖国赚钱就由他们好了,反正他们拍十部电影也不如我拍一部,等《环太平洋上映,全世界对华夏的态度都会改变,他们看了电影就会好奇真实的华夏是什么样子,就会想要去了解,这就是华夏最好的名片……
等到他们了解之后就会知道以往看到的那些都是假的,那些妖魔化的获奖片自然也就不会再有市场了……”
上兵伐谋
张辰就是将自己的想法不加掩饰的公布出来。
劳资玩的是阳谋,你们就想想怎么破吧
梁文道:“你这是要将文艺片赶尽杀绝啊”
张辰笑道:“没你说的那么夸张,文艺片很多类型的,最多是妖魔化的那种以后不好卖了,其他的并不受影响。
我一向的观点,文艺片可以有,商业片也可以有,二者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应该可以兼容并蓄……
我主张的是电影导演要对的起投资人,你愿意拍什么题材是你的事,但最好是拿自己的钱拍。
可很多文艺片导演四处化缘,用别人的钱实现自己的理想,完全不管投资人的死活,这样是在破坏整个电影环境,长此以往就不会再有人投资电影了……”
“你身边有这样的投资人吗?”
张辰点点头:“太多了,煤老板就是被坑的最惨的一个群体,而我,恰好就是煤炭省的。
说起煤老板,我们的固有印象就是人傻钱多。
这个固有印象从哪来的,就是从影视圈来的。
影视圈那些无良导演坑起人来真是往死里坑,看人家不懂电影,就各种忽悠。
我身边的很多煤老板都被上了一课,现在他们都学乖了,都不投电影了,改投电影院。”
“电影院?”
“嗯,因为电影太虚了,而且套路很多。
开始和人家说需要一千万投资,回报如何如何。
等一千万用完了,告诉人家不够,还需要一千万。
你投不投?
不投?
之前那一千万就打水漂了?
接着投?
还有第二个,第三个一千万……
好不容易窟窿都补上了,等电影上映,票房却只有几十万,你哭都没地方哭去。
这时候你想起他忽悠你的时候吹的那些天乱坠,你问他,他反问你,合同里有写吗?
没写?
那就只能自认倒霉。
”
“那不能写吗?”
“没人会写的,”张辰耸耸肩:“你去买股票,股票经济也只会告诉你这支股票大概率会涨,他敢给你打包票吗?
电影这池子水太深了,根本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
这还只是不盈利的情况,如果电影盈利了,比如《寂静之地赚了5000万,投资人兴高采烈的想要分钱。
想的美!
电影圈有太多办法可以让他一分都拿不到。
比如我把利润做成负的,比如我成立一家发行公司,把电影发行交给这家公司。
宣发我就说了3000万,你别管我实际了多好,但账目上就是3000万。
再加上电影成本2000多万,这么一算下来,电影不仅没赚钱,还亏钱了。
合不合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