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做狗不易
张伟评和张一谋没脸待下去。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沈三通很克制了。
《十三钗有原著,《魏特琳日记,确实是传教士,只不过她是女的。
日记中记载,逃到安全区的确实有一些女性是青楼女子。
不只是说东大人钱,拍了一部歌颂白人这么简单。
选取了13个青楼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
这个视角很恶毒。
严歌苓原是魔都人,8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然后选项留学。
人文社科领域,外面愿意给发行出版书籍,又是在那个年代,冒出来的必然符合要求。
张一谋在原著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想到这,沈三通生理上反感,打断了自己的想法。
要不是陈克辛、陆钏前车之鉴,干涉别人不仅自己灰头土脸,而且没什么作用,只是掩盖一时,否则他真不会这么算了。
小说,特别是传统出版的小说,和电影差不多,人物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不只是作者自己参与,还有出版社。
电影的角色创造,更是很多工种参与。
没有什么意外,没有什么不小心!
沈三通岂能不恶心!
不是说在历史之中没有这样的可能,但是作为文艺作品,在这种苦难的历史中,选择这个点切入,是有大问题的!
沈三通不想和张一谋扯上合作关系。
他知道两张矛盾,乐视能给的东西,沈三通也能给。
沈三通还知道奥斯卡喜欢什么。
用利益勾引,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沈三通筹码多的是,只是他不想这么做。
前世都说张伟评为了提高票房收益,打算利用妮妮和克里斯蒂安·贝尔在片中的一段激情戏作为宣传的重点,来吸引观众眼球。
这种做法让张一谋感到非常不满和反感。
在张伟评看来,这样的宣传手段或许能带来更高的票房回报。
然而,张一谋对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电影应该靠其内容和质量来吸引观众,而不是通过制造耸人听闻的噱头来博取眼球。
观众更看重的是电影的情节、演员的表演以及整体的制作水平,而不是这些刻意制造的炒作点。
因此,两张的意见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这个说法张一谋成了白莲,可真的如此吗?
张一谋起家的作品《红高粱就有类似味道,然后呢奥运8分钟,张一谋用裁成超短裙的旗袍、高高踢起的大腿、飞吻、暗红的色调,给出了暗示。
看不到中华文明应有的厚重、雍容,只是某种恶劣的迎合。
当张一谋用这样的视角拍摄出《金陵十三钗这样的戏,再往回找其他的,有什么意义?
所以,沈三通一点不想沾上。
郭静明还算是干的牛屎,韩憨他看不惯但一样合作,可是张一谋哪怕有利益,他也不想沾。
《金陵十三钗的危害可比《色·戒要大,李铵不过是华人,他代表的群体有限。
张一谋土生土长的国人。
严歌苓喜欢写什么小说,她已经改了国籍,也是她外国人的意臆想。
可如果东大导演将其影像化,性质就不一样了。
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让人看了心怀同情。
而东大一个两个只想着用这个题材捞名捞金,相比于《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更加不堪。
在选定论和一神教思维之下,张一谋和李铵一样,都选择自己走上祭坛,不同的是张一谋代表的人更广。
不是沈三通在冒犯张一谋。
当张一谋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拍摄这个题材,是沈三通,以及其他人先被冒犯了。
张一谋三人离去,沈三通继续拍戏。
陈澈希作为电影制片,把张一谋一行送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前演员,张一谋的戏,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够拒绝。
而在社会层面,老谋子也登上了神位,执导奥运开幕式给他铸了金身。
沈三通这样的毫不客气的措辞,对于陈澈希冲击极大。
生出认知崩塌的恍惚感。
拍完戏收工,陈澈希内心依然激荡:“《金陵十三钗问题那么大吗?”
“原著你看过吗?”沈三通问她。
陈澈希说:“没有,不过听说过。”
沈三通简单说了下:“这可以说一本堪称无耻的小说,而张一谋改编不输于《色·戒。”
陈澈希懂了。
《色·戒创作以及背后原作,是三通娱乐的学习材料,负面教材,陈澈希作为制片人有参与学习。
在业内掀起的波澜更大,炒作床戏一刀切。
“你怎么没使绊子?”陈澈希问。
沈三通说:“我管不到,也不想管,也没有立场去管。”
说白了,以张一谋的地位,没法奈何他。
东大就是这个情况,谁都能说,再逆天的话都不禁止。
不付诸行动,没人管。
“再说了拍出来才能让观众知道我们这行拔尖的人都是什么素质,苦难题材,去讨论人性.”
不是沈三通刻薄,这个戏就是这个情况。
“哎,张导大概是冲击奥斯卡走火入魔,再加上张伟评上蹿下跳,未必是想这样。”
“他们在做什么自己清楚。”沈三通冷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