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余家讲坛大
余切摆好架势,让这几个小孩都离他近一点,结果小孩越来越多,除了小孩,看热闹的本地人也越来越多。
我管你这那的,不是一样的讲?
他举起《中华诗词选,《滕王阁序这一章,介绍说:“《滕王阁序是中国唐朝文学家王勃写的一篇文章,距离今天有大概一千三百多年!”
“一千年是个什么概念啊,你们可能不明白,你们唱的那个英国女皇所在的国家,最早的成名诗人是一个叫杰弗里.乔叟的人,生活在中世纪,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之父,他比王勃生的还要晚了六七百年,这六七百年可不短,你们脚下这个地方,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
余切说:“我来向各位先读几句这个杰弗里.乔叟最有名的诗体小说,我只记得这几句了,出自《坎特伯雷故事集。”
诗体小说,类似于英文版本的“骈文”,写的是文章,但也注重对仗和韵律。
他大声道:“朋友交好,若要情谊持久,就必须彼此谦让体贴。爱情是受不住压制的;压力来了,爱神就扑翅而飞,不再返回了!”
然后,他又用英文复述了一遍。孩子们都跟着他念,都觉得这诗写得不错。
然而余切却说:“和王勃的骈文比起来,这英国人的诗就不值一提了。”
好大的口气!
诗琳通此人精通英文和中文,在她看来也是这样。当英文诗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英文诗人的最高峰莎士比亚所作的诗句,也不过是一种“有对仗的十四行诗”,这些东西,中国人早在更早的两千年前就玩够了。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由于英语在几百年内发展的面目全非,今天的英国人已经无法再直接看懂本国大文豪名作,不得不通过“英译英”才能看明白。
但中国文章却不是这样,只要稍学了一些文化知识,就能大致看明白一千年前的中文名作。它甚至能用来给学了几年中文的外国人科普。
常常有外国人给自己取名叫“李白”、“曹操”……显然老外得先看明白了诗,然后才学着取中国文豪的名字。
余切激动地握住王勃的这一篇《滕王阁序,一想到他要做什么事情,他就心潮澎湃了。
一千多年前,王勃同志受邀参加诗会,会上东道主让众人都来写一篇骈文,比个高低,一般来说王勃这种偶然参会的都是来陪跑的,然而王勃挥墨而就,写下这一“天下第一骈文”。
余切进入到状态了,他念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前面是介绍地势雄伟,该地人杰地灵,一顿商业互夸的,余切快速略过。
到了第二三段,“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他读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脸上全是笑意,他心里面的自豪,简直是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得出来。
一边念,一边解释,“这里是描写滕王阁秋景的部分,他写的极妙,韵律、对仗和画面的光影色彩全考虑到了!我们再看后面的,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余切激动道:“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
“当我念出这些话的时候,即便你们不能明白,也能感觉到其中对仗的十分工整,当你们再学一些文化课,就更能体验到文章的妙处,原来在画面,在距离和空间上,他都已经有了想法。”
“英国人的诗体文章,还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这种给孩子蒙学的水平上,而中国人的诗体,早已经玩出了样!”
在《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上,最为著名的无疑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上。被称为“千古之绝唱”,画面生动,意象丰富。
余切念到这句话时,憋足了一口气,目光看向北方,中气十足但缓缓的念了出来,他评价道:“我们听听,这句话难道不美吗?一千年前,日本来中华的遣唐使,毫不犹豫的把这篇文章刻印在纸上,他们经历了瞎眼,船翻人毁的灾难,用了几十年,还是把文章带回了日本传播!”
“尽管在现代科技上,我们暂时的落后了别人,但在文学上,他们是没有资格和我们比较的!”
余切这话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伴随着他的朗诵,现场更多的人已经变成了年轻人和中年人。
“这个大陆人是个民族主义者!有点意思。”
不过,民族主义却是这时港地出现的思想潮流,尽管还是受到地域局限。
在两国谈判的期间,港地人人心惶惶,不知道将来是否会出现战争的后果,但随着港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港地人已经逐渐捡回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他们称“英国人”为鬼佬,意识到英国人在社会中方方面面占据的特权地位。大鼻子龙拍摄的《a计划就反映了英国人的贪婪无度,而这样的电影,在港地能收获数千万票房。
余切尝试引导这些人想象文章中的大好河山:“衡山和庐山都被滕王阁所连接,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整个港地的面积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整个英国本土的面积,也只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而大陆却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在我们上空飞过的客机,每天要去全世界的许多地方,我注意到今天有架飞机是往北方去的,每周有59个航班要去大陆,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了,他们可能降落在燕京、津门、沪市这些大陆的大城市,也说不定转道去了敦煌、北漠这些历史名胜,无论去什么地方,世界都这么美丽,它超过了小小的九龙城寨,也超过了维多利亚港湾。”
……
发生在九龙城寨天台的《余家讲坛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最终引来了数百位闲得无聊的城寨人来观看,早已经远远超出了几个小孩。
三合会主动出面了几个人来维护秩序,并且说明了这几位的身份:大陆作家,泰国公主。有的人不要搞偷鸡摸狗的事情,免得所有人尴尬。
然而,听到后面,连道上的人也忍不住听听余切聊的文学。
他说科技发展只是文明的一部分,人类社会还有许多艺术上的文明,而华人一起创造了这些璀璨的文化财富。他把港地人的地位捧的很高,把学华文的地位也捧的很高。
“我们最可怕的不是唱英国的国歌,而是不去了解中国的艺术,不说汉语,因为国王和暴力都不能改变人对美好的追求,只有人自己才能做到。”
翻译到后面时,为了不影响余切在朗诵上的情绪,诗琳通主动帮余切进行翻译。见到她一个泰国公主也这么“上道”,港地人产生了很大的震撼。
城寨居民面临拆迁机的大铁球也能面不改色,只为了守护九龙城寨的传统,那么构成他们这些传统背后的文化逻辑,则更不能丢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