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同一天,日寇发动第二次总攻。日军以3个师团又1个步兵联队,4个炮兵联队又4个炮兵大队,在陆军航空兵的配合下进攻桂林城。另以2个师团作进攻之掩护。

鬼子100多门火炮同时开火,桂军阵地浓烟四起。随后鬼子又趁着漓江涨水的机会,突破了我军的第二道铁丝网纺线。此时鬼子入城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上万人。

桂林城内的巷战正式打响。日寇采取分区包围的战术,将城区分成若干个小区域逐一进攻。桂军则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在街道设置路障,在房屋之间打通墙壁,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网络。城内的所有建筑物都打造成了碉堡,来自广西各地的民团士兵也组成了敢死队,他们将炸药包绑在自己的身体上,冲到敌军坦克前引爆自己...

中山路的巷战尤为惨烈。这条贯穿城区的主干道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鬼子坦克无法在狭窄的街道中展开,被迫改用轻型装甲车。守军则在街道两侧的楼房中设置了大量射击点,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给予敌人重创。

第93师一个连队在中山路与敌人展开了长达36小时的激战。他们在街道上设置了"口袋阵",引诱鬼子深入后再实施合围。这种战术初见成效,一个鬼子小队在进入包围圈后被全歼。但鬼子很快改变战术,开始对建筑物实施系统性破坏。

东西巷的争夺战更为惨烈。桂军在这里设置了重要的弹药库,日寇投入了特种部队试图夺取。双方在不足百米的街道上反复争夺,楼房被炸得只剩框架。守军利用地下通道来回穿梭,打了一场典型的地道战。最终,守军在弹药即将耗尽时炸毁了弹药库,但也阻止了鬼子的进攻。

城北的解放路成为另一个激烈争夺点。这里地势较为开阔,日寇试图利用其优势兵力展开围攻。守军在制高点部署了狙击手,专门瞄准日军军官。一位狙击手击毙了8名日军军官,迫使敌人放缓了进攻节奏。

在城南的正阳街,桂军创造性地使用了"活动堡垒"战术。他们将装满沙袋的平板车推到街道上,随时变换射击位置。这种灵活的战术让日军投鼠忌器,不敢贸然推进。但鬼子随后使用了喷火器,迫使守军放弃了这种战术。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城中心的象山地区。这里地势险要,是守军的最后据点。日军调来了重炮,对象山实施了持续24小时的狂轰滥炸。守军躲在山洞中坚持抵抗,利用预先储存的弹药与敌人周旋。

一个特殊的战例发生在西门街。守军在这里设置了"诱敌战法",故意露出防守空隙。当一个鬼子中队进入包围圈后,守军突然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鬼子中队全军覆没。但守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一个排只剩下3人生还。

随着战事推进,守军的弹药逐渐耗尽。他们开始使用冷兵器与敌人肉搏,甚至用砖块、木棍进行反击。到处都是将手榴弹挂满身体的民兵,他们拎着大刀就从房屋中冲出来杀向鬼子。桂军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一个排一个连的战死,但是在残垣断壁中又很快杀出来其他部队。很多滞留在桂林城内的市民火线参军,连军装都没发就拿着武器抵抗日寇。在战斗最后阶段,桂林城内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都成为战场。守军采用"一屋一阵地,一人一堡垒"的战术,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这种惨烈的巷战,让鬼子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小鬼子在桂林反复的入城,然后反复的被赶出来,最后如此往复整整27次!

日军一个基层军官记载:"今日我军遭到了自战争以来最凶猛的抵抗,城中到处都是枪声,到处都是地雷,全城都在肉搏,我大队900余人在战役结束后仅剩70余人,且多为伤兵。"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