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的晋省忻州,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一场激烈无比的战斗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整个忻州城已经完全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座曾经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战场。
只见李云龙和楚云飞率领着十几万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战士们将忻州城围得如同铁桶一般,水泄不通。他们严阵以待,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城中敌人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李云龙站在指挥所前,眼睛紧紧盯着那十门刚刚配备给他的美式加农炮。这些大家伙可真是来之不易啊!尽管运输过程异常艰难,但它们所展现出的强大威力却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不已。与小鬼子使用的山炮相比,这些美式加农炮无论是在射程、威力还是精准度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射程远远超过了小鬼子的山炮,可以轻松打击到更远距离的目标;而其爆炸威力更是巨大,一旦命中敌人,必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至于精准度嘛,那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是指哪打哪,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种先进武器。
要知道,这次史迪威援助给我军的加农炮总共只有三十门而已,而总部能够一下子就分给李云龙整整十门,足见对他以及他所领导的部队的重视程度。得到这批珍贵的武器后,李云龙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将它们配给了王承柱的炮团。当王承柱看到这些崭新锃亮的加农炮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整个人都像孩子得到了最心爱的玩具一样开心得合不拢嘴。
现如今,独立师的炮团可谓是兵强马壮,拥有各种型号的火炮多达一百余门。其中既有从敌人手中缴获来的鬼子山炮,也有威力惊人的意大利炮等等。然而,要说王承柱最喜欢的,还得数这十门刚到手的美式加农炮。每次看到它们,王承柱都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这些钢铁巨兽在战场上大发神威、横扫敌军的场景。
自战争伊始,那嚣张跋扈的鬼子飞机便如蝗虫过境一般频繁地出现在天空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其出动次数竟然多达两百余次!然而,面对这来势汹汹的敌机群,我们英勇无畏的独立师防空大队却毫不畏惧,他们宛如守护蓝天的钢铁卫士,严阵以待。
这支防空大队虽然才刚刚成立不久,但却已经配备了八挺由美国慷慨援助而来的先进四连高射机枪。这些精良武器成为了队员们手中克敌制胜的法宝。而那些狂妄自大的鬼子飞行员们,一开始根本未曾将这支新生力量放在眼中,毫无防备之心。
就在这时,机会悄然降临。防空大队的战士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战斗素养,精准地捕捉到了敌人的破绽。只见他们果断扣动扳机,刹那间,火舌喷吐而出,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向着敌机倾泻而去。
伴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五架鬼子飞机冒着黑烟直直坠落地面,瞬间化作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球。这场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原本趾高气扬的鬼子飞行员们惊恐万分,他们万万没想到会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
经此一役之后,鬼子的飞机变得异常谨慎起来,再也不敢像之前那样肆无忌惮地低空飞行了。它们只能远远地盘旋在空中,偶尔试探性地发动攻击,但每次都被防空大队严密的火力网所击退。
我军总部也利用强大的情报能力,瞅准时机出动了我军的航空队,多次以强击弱,击落了十几架鬼子飞机。将我军那神出鬼没、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竟然在空军领域也大放异彩!要知道,那些由美军以及爱国华侨们慷慨援助而来的电台、步话机等等先进设备,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我军巧妙地运用到了监视鬼子各地机场的情报人员手中。如此一来,鬼子机场但凡有任何风吹草动,尤其是每当有飞机从跑道上起飞时,这一重要信息便会如同闪电般迅速通过电台传回到我军航空大队那里。
而我们英勇无畏的航空大队则会依据所获取的情报,对鬼子的实力进行精准分析,并以此制定相应的作战策略。如果发现鬼子派出的飞机数量较少,那么我方航空大队就会毫不犹豫地果断出击;可若是察觉鬼子此番前来的飞机众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那我军航空大队便会沉着冷静地选择按兵不动,静待最佳时机。就这样,凭借着这种智慧与果敢相结合的战斗方式,我军每次主动出击几乎都能有所收获,给敌人造成沉重打击。
如今,在这片属于我们祖国的广袤天空之上,曾经耀武扬威、肆意横行的小鬼子飞机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翱翔啦!它们不得不时刻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为我军空战下的牺牲品。因为这里已经不再是任由他们胡作非为的地方,而是我军也能掌控的蓝天战场!
忻州的日本侵略者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其驻守兵力已经锐减至仅剩下一万余人,此外,他们还匆忙地抓捕了一万多名当地百姓充当伪军壮丁以补充战力。
在虽然鬼子高层命令周边地区的鬼子增援忻州,但因为各地都有围点打援的部队,导致忻州到现在还没有一个鬼子援兵到来!但这些穷途末路的小鬼子仍然妄图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工事作最后的垂死挣扎。
而另一边,李云龙所率领的独立师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如今已今非昔比。曾经一门迫击炮就视若珍宝,打一发炮弹更是需要审批的时期,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王承柱领导的炮团,更是拥有令人咋舌的火力储备——光是各式各样的炮弹就多达三千余发。尽管其中大部分是来自美国的援助物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些炮弹强大的杀伤力和威慑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