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人生的低谷还是高峰,这段回忆都将成为她们心中最温暖的慰藉,激励着她们不断追寻生活中的美好与梦想,勇敢地迈向未来的每一步。

白驹过隙,日光荏苒,这场满是欢笑与知识沉淀的哈尔滨研学之旅,悄然临近尾声。返程的列车上,车轮与铁轨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似在为这段旅程作别。

苏萱和念慈靠窗而坐,窗外的景色匆匆掠过,可她们的思绪仍停留在冰城的大街小巷。两人双手轻轻摩挲着记录旅程的照片和笔记,纸张的触感传递着回忆的温度,在她们眼中,这些是承载着珍贵记忆的宝藏,满是独属于她们的美好。

回到家乡,熟悉的街巷气息扑面而来,可心中对哈尔滨的那份炽热还未消散。苏萱和念慈迫不及待地召集亲朋好友,分享这场奇妙冒险。苏萱一边比划,一边讲述冰雕在阳光下折射出的梦幻光芒,以及自己雕琢冰雕时,双手触碰冰块的刺骨与内心的专注。

念慈则条理清晰地阐述哈尔滨的历史脉络,从古老建筑的建造背景,到民俗表演里蕴含的文化寓意,讲得绘声绘色,让旁人如临其境,仿佛也置身于那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

在学校里,她们精心筹备,将哈尔滨的记忆浓缩在一块展板上。展板上,冰雕的晶莹剔透、古老建筑的斑驳厚重、民俗表演的活力四射,都通过一张张照片完美呈现。

课间时分,展板前总是人头攒动,好奇的同学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抛出关于哈尔滨的各种问题,从美食小吃到节日庆典,苏萱和念慈耐心回应,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仿佛在重温那段难忘的旅程。

这次研学,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她们心底种下探索世界的渴望。此后,苏萱对艺术的热情呈燎原之势,她一头扎进雕塑艺术的海洋,从传统木雕到现代金属雕塑,不断尝试不同材料,试图将脑海中如冰雕般奇幻的灵感具象化。

念慈则一头扎进历史文化的浩瀚宇宙,课余时间大多泡在图书馆,翻阅古籍、研究文献,从古老的东方文明到神秘的西方文化,深入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时光悄然流逝,岁月见证成长。多年后,苏萱已成为小有名气的雕塑家,她的工作室里,陈列着许多带有冰城印记的作品。那些线条流畅、质感晶莹的雕塑,似在无声诉说着哈尔滨研学的难忘瞬间,传递着冰雪艺术给予她的灵感。

念慈也成为了一名文化学者,奔走在世界各地,致力于传播多元文化。每到一处新地方,她都会想起在哈尔滨开启的文化探索之旅,那是她逐梦路上的第一盏启明灯。

即便后来因学业、工作天各一方,苏萱和念慈之间的情谊从未淡去。闲暇时,她们会拨通电话,或是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生活点滴。一次简短的交谈,都能唤起那段充满欢笑与收获的回忆,让她们的心灵再次被温暖填满,仿佛瞬间回到了那段充满惊喜与感动的哈尔滨研学之旅。

在那些畅聊的时刻,她们能从彼此的话语里听出岁月沉淀的痕迹,也能感受到那份因共同经历而愈发深厚的情谊。无论是分享工作中的成就,还是倾诉生活里的烦恼,对方永远是最懂自己的那个人,而哈尔滨研学的那段时光,始终是她们心灵深处最温暖、最珍贵的港湾,随时等待她们归航 。

又是一年寒冬,苏萱收到了哈尔滨国际冰雕艺术节的邀请,作为特邀雕塑家参与创作。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第一时间拨通了念慈的电话:“念慈,咱们回哈尔滨!这次我去参展,你也来凑凑热闹,顺便再感受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念慈欣然应允,两人约定在冰城重逢。

当苏萱踏入冰雕创作现场,熟悉的寒冷气息扑面而来,眼前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忙碌的身影。她回忆起多年前初次接触冰雕时的情景,心中满是感慨。在创作过程中,苏萱将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融入每一刀的雕琢中,她的作品以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目光,成为整个艺术节的焦点之一。

念慈一下飞机,便直奔冰雕艺术节现场。在人群中,她一眼就看到了专注创作的苏萱,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待苏萱完成作品,两人紧紧相拥,仿佛时光倒流回那段研学岁月。她们穿梭在冰雕展览区,欣赏着各种精美的作品,分享着这些年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除了参加艺术节,她们还像当年一样,漫步在中央大街,品尝着马迭尔冰棍、锅包肉等特色美食。

走进曾经参观过的古老建筑,抚摸着岁月斑驳的墙壁,回忆着研学老师讲述的历史故事。在民俗村落,她们再次观看了热情洋溢的舞蹈和悠扬的民谣表演,与当地居民亲切交流,感受着哈尔滨不变的烟火气息。

这次重回哈尔滨,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离别之际,苏萱和念慈站在松花江畔,望着眼前的冰天雪地,心中满是不舍。

她们约定,未来无论相隔多远,都要常回这座充满回忆的城市,让哈尔滨的美好永远延续在她们的生命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