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便将来蒙古帝国依然不可阻挡地崛起,相信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大宋也有足够的实力、足够的海陆双重战略纵深,抵挡蒙元入侵中华。

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箭多雕的千年大计。

苏轼一边听一边点头,这些提议,的确很大胆,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止如此,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宁野还提了几点建议。

特区不仅仅是南边的海南和琉球,其实北边也可以搞。

宁野做过功课,北宋官田主要包括屯田、营田、职田、学田等,其分布主要在北方边境、京畿地区以及南方圩田。

江淮、两浙等地的南方圩田(围湖造田)多为官田,但数量少于北方,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开封周边有部分官田,用于供应皇室和官僚体系,可以作为京城特区,由赵顼等人直接指挥试验。

更重点的,还在于北方边境。

河北、河东(今山西)、陕西三路是官田集中区,主要用于军事屯田。这些地区与辽、西夏接壤,屯田兼具防御和粮食自给功能。

结合后世改革开放的经验,完全可以在陕西路(宋夏边境)或河北路(宋辽边境)设立几个“屯垦特区”,以州为单位推行。

虽然宋朝是募兵制,但是既然都有特区了,咱肯定要玩点大的啊。

“苏子,我建议你们可以在北边的屯垦特区,仿效后世,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的成员主要通过自愿报名、组织调配等方式招募,招募对象包括内地移民、复转军人、知识青年也就是年轻的士大夫等等。”

北宋为了防止唐朝藩镇割据,地方尾大不掉,威胁中央的局面,因此采取强干弱枝、兵将分离的政策。

前文也说过,宋朝重文轻武,并不像有些后世网友拍脑袋以为的那么简单,而是吸取了前朝教训之后定下的国策(见第72章)。

但是,改革改革,肯定是要打破已有的规则的。

在听完宁野介绍后世中国的生产建设兵团之后,苏轼眼前一亮的同时,心中又有了新的疑问。

那就是,如何确保特区的生产建设兵团忠于大宋,不会重演唐朝藩镇割据?

苏轼的担心,同样也是扶苏、刘据的担心。

虽然秦汉没有藩镇,但秦朝刚刚统一,六国余孽犹在,各地复国思想不可能那么快消失,而汉朝有诸侯国,就更不用多说。

自古以来,如何平衡中央和地方,都是一大难题。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

宁野笑了笑,用马克笔在白板上写下两点。

------

作者说:

平台对本书的给量实在太一般,是时候考虑本书创作何时完结的问题,作者这段时间会认真考虑一下。

不管怎么说,感谢大家的支持,不管写多长,保持质量完结是作者的坚持。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