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虞国可不是一个小国,鲜虞国君的投降可不是一件小事,后续的安排必要由新君木耒来安排。

鲜虞国君也是姬姓,也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鲜虞是这里的地名,因为其国境内有鲜虞水。只是这鲜虞氏后面不遵守周礼,慢慢的蛮夷化,又与戎狄交往过密,所以便把他们称为白狄。

除了新市和东桓城以外,鲜虞国北部还有四个城邑,左人、中人、阳邑和逆畤(zhi),这四个城邑中,阳邑是个较大的城邑,有两三千户万人左右;其余的都是小城邑,基本上都是千户五千人左右。

阳邑(今唐县)又名唐邑,据说是上古帝王尧的封地,阳邑和逆畤(今平顺)往北,就是燕国的地盘了。

新君木耒不在这里,只能是先将这鲜虞国君带至蹇叔那里。

“若国君,诚心向我新国乞降,我等必可保国君家室、财物之周全。但国君须与我等前往新都,面见新君,再做定夺对国君之安置。”蹇叔说道。

蹇叔这话说的冠冕堂皇,其实就是去献俘。

早在新军围攻东桓城的时候,鲜虞国君的一些家眷已经走了,一些向西去了仇由,一些向北去了阳邑。

国君自己也没料到,自己会不战而降,主要是那酸腐天火太骇人了。新市西北的几个坊,死了数百人,全都口鼻流血,面部腐烂,剧烈咳嗽,死相极其恐怖。

那刺鼻的酸气令人无法呼吸,猪犬雉羊无一幸免,瘟疫都没有这样可怕。

新市的鲜虞人已经完全相信,那劝降书上所写的讯息,若是不降,恐怕会无人能活下去,这新军简直就是恶魔。

“那些……突围之人,天军将如何处置?”鲜虞国君对蹇叔问道。

“突围之人, 多已跪地求降,求降之人不做其他处置。”

要是这样还好,因为求饶的有上万人,鲜虞国君真的怕这些新军,将男的阉掉去当奴隶,女的拉走分给新国的大头兵们。

从包围东桓城,到鲜虞国君投降,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鲜虞国可是有六座城池的,还有四座城池需要派人前去接收,把这一些都处理完,估计整个冬天都过去了。

毕竟鲜虞国不像肥鼓那样,只有一两座城池的小国。

大家谁都没有耽搁,白驷领兵6000向北而去,与鲜虞国的一些官员前去接收城邑。

颊戎则带领4000人稳定东桓城和新市,并收拢周边的小聚落。

另外还有1000人进入了太行山之中,一是向西探去仇由国的路,二是寻找险要之地建一座关隘。

至于鲜虞国的国君嘛,领着他的亲眷和两名卿士,跟随新军的队伍去了木耒的封地。当鲜虞国君到达封地的时候,沐雷已经放了寒假。

速度如此之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鲜虞国的国君拿下,木耒都十分的惊讶,鲜虞国并不是一个小国啊。

鲜虞国国君见到木耒也很吃惊,他根本没想到,这新国的国君竟然如此年幼!而这新国竟是这么一个少年建立的。

“吾鲜虞夔,为保我鲜虞子民免遭涂炭,愿献国玺,举国而降。望新君怜悯,容我鲜虞氏安居乐业,吾甘愿舍弃尊位。”鲜虞国君行礼后,诚恳的说道。

“你鲜虞氏与我新国本是同族,但你不尊重周礼,数次攻伐掳掠邢人,被诸夏之人唾弃,而与戎狄并论。

今,君能识时务,以子民安危为重,乃明智之举。我必不负你所托,保你鲜虞氏无虞,视之与我新人无异。”

木耒想将这鲜虞国君送到长乐邑去,给他一块儿两平方公里的私田,让他在那里安享晚年。

这鲜虞国君年近50,也不是省油的灯,又说道:“我鲜虞氏诚心归附新国,却不想新君竟如此年幼,日后必为大才之君。我有一女,今一十六岁,愿予国君为嫔。”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