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翠谷村就已在鸡啼声中渐渐苏醒。
王大山像往常一样,早早起身,在村子里踱步巡查。
他看着村里新修的道路、整齐的民宿,以及远处正在扩建的编织厂,心中满是欣慰。
这些日子以来,翠谷村在乡村旅游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每一处变化都倾注着他和乡亲们的心血。
“王支书,早啊!”
路过的村民热情地打招呼。
“早!”
王大山笑着回应,“今天可得把编织厂扩建的收尾工作做好,争取早点让新设备投入使用。”
正说着,小李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封信:“王支书,县里来信啦!”
王大山接过信,迅速拆开,只见信中是县旅游局组织的一场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的邀请函,届时会有不少城里的企业家和旅游专家出席,旨在促进城乡旅游合作,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小李,这可是个好机会!说不定能给咱们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王大山兴奋地说道。
小李也满脸期待:“是啊,王支书,咱们可得好好准备准备,把翠谷村的优势都展现出去。”
王大山沉思片刻:“这样,你去通知老张和其他几个村干部,咱们开个会商量商量。这次参会,咱们得带着问题和想法去。”
很快,村干部们齐聚在村公所。
王大山把邀请函的内容和大家说了一遍,众人纷纷讨论起来。
老张皱着眉头说:“王支书,我觉得咱们村现在旅游项目虽说不少,但还是缺些上档次的东西。那些城里来的企业家,眼光可高着呢。”
“老张叔说得对。”
小李附和道,“咱们的编织品虽说有特色,可包装和宣传不够,在市场上卖不起价。还有民宿,也得再提升提升档次。”
王大山点了点头:“大家说得都在理。这次去参会,咱们就是要找合作机会,解决这些问题。咱们先梳理一下村里的优势资源,再想想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大家总结出翠谷村的自然风光、编织文化以及农家美食是主要优势,而资金短缺、缺乏专业管理和营销人才则是发展的瓶颈。
研讨会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王大山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和村里的编织样品,早早来到了县城。
会场里,来自各地的乡村代表和城里的企业家们正在热烈交流。
王大山刚找了个位置坐下,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穿着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就主动和他搭话:“你好,我是宏远旅游公司的李明,看你也是乡村代表,你们村有什么特色项目啊?”
王大山连忙热情地介绍起来:“李总你好,我们是翠谷村,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传承几代人的编织文化,还有地道的农家菜。这是我们村的编织样品,您看看。”
说着,王大山递上一个精美的竹编工艺品。
李明接过,仔细端详着:“这手艺确实不错。不过,现在乡村旅游竞争也挺激烈的,你们在营销和品牌打造上有什么打算?”
王大山诚恳地说:“实不相瞒,这正是我们村目前面临的难题。我们缺资金,也缺专业人才。这次来,就是想找找合作机会,看能不能一起把翠谷村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李明饶有兴趣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
王大山一一作答,两人越聊越投机。
这时,研讨会正式开始。
旅游专家们分享了最新的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成功案例,王大山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中场休息时,王大山又结识了几位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包装的企业家。
他抓住机会,向他们请教如何提升翠谷村农产品和编织品的附加值。
“王支书,你们的农产品品质不错,但包装太简陋了。”
一位企业家直言不讳,“现在消费者讲究品质和颜值,一个好的包装能让产品价值提升不少。”
王大山虚心受教:“您说得对,我们就是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不知道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企业家笑着说:“可以结合你们村的文化特色,设计独特的包装。比如编织元素,完全可以融入到包装设计中。”
王大山眼前一亮:“太感谢您了,这真是个好主意。”
研讨会结束后,王大山收获满满。
他和宏远旅游公司的李明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李明表示会派团队到翠谷村实地考察,探讨合作开发旅游项目的具体方案。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