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行舟的身体在道观的静养下逐渐有了些许好转,但依然未能完全康复。他每天清晨都会沿着道观的小径走动,借此让身体慢慢恢复活力。然而,每当他走到竹林深处,胸口便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压迫感,仿佛有一团沉重的乌云堵在心口。他的呼吸变得急促,每一次尝试深吸气时,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喉咙处紧紧掐住,使他无法完全吸入新鲜空气。他不得不时常停下脚步,靠在竹林边的一棵老树上,闭上眼睛,试图平复紊乱的气息。

竹林间,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声响,这种声音原本应该令人感到宁静,但顾行舟却觉得耳边充斥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杂音,仿佛有无数细微的声响在耳边回荡,使他的心情愈加沉重。他尝试着慢慢调节呼吸,用浅浅的吐纳来调整体内的气息,但这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那股胸口的压迫感依然像一块大石头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甚至有时还会感到胸口一阵刺痛。

这种不适感在入夜后愈加明显。夜晚的凉意本应让人身心放松,但顾行舟却常常觉得寒意从脚底升起,逐渐蔓延至全身,心跳仿佛在胸腔内无规律地撞击着,让他难以入眠。每当他闭上眼睛试图入睡,便感到胸口的沉重感仿佛更加清晰。他偶尔会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仿佛整个房间在缓缓旋转,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让他不知所措。

每当他终于迷迷糊糊地进入睡眠,总会陷入一些模糊而破碎的梦境中。这些梦境像是被雾霭笼罩着的远方景象,影影绰绰,难以看清。他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空间中,四周布满了复杂的仪器和闪烁的光点,似乎是一间实验室,但一切都显得模糊不清,仿佛隔着一层水汽。

他隐约听见耳边传来机械的嗡鸣声和急促的警报声,感觉到一种紧迫的危险正在靠近。他想要伸手去按某个按钮,但手臂似乎沉重得难以抬起。那些声音越来越刺耳,仿佛在催促着他做些什么,但他的大脑一片混沌,根本无法集中精神。

梦境中,他的脚下突然震动起来,地面仿佛在崩裂,他感觉身体被某种力量向下拖拽。四周的景象迅速变换,光与影交织,黑暗与亮光不断交替。他努力想要看清什么,但眼前的画面却越发模糊,仿佛被一层看不见的迷雾遮蔽。

在这种混沌的梦境里,有时他会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那是一个年轻女子,似乎穿着一身浅色的衣裙,但面容却总是看不清楚。她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回荡,仿佛在呼唤着他的名字:“行舟……行舟……”她的语气中带着一种急切和不安,但声音却越来越远,仿佛被风吹散在无边的夜空中。

每当他试图靠近她,伸出手去抓住她的手臂时,她的身影便会迅速模糊,仿佛随时可能消失在他眼前。四周的景象也变得愈加混乱,有时是一片茫茫的白雾,有时是湍急的河流,他的双脚仿佛陷入泥沼中,无法自拔。

随着他在这个世界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些梦境的频率似乎在逐渐减少,那些声音和影像也变得愈加淡薄。但每当他闭上眼睛,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他的心头回荡,提醒他不要忘记什么重要的事情。可是,他却怎么也记不起来。

清晨,悯泉道长总是准时来到他的房间。悯泉道长的步伐轻盈而稳健,神情一如既往的沉稳,目光透着洞察的光芒。每当道长走进来,顾行舟总能感到一丝心安,仿佛那沉重的压迫感稍微减轻了一些。道长用温暖的手指按压顾行舟的脉搏,细细感受着脉象的变化。顾行舟能感觉到道长的手掌上传来一股柔和的力量,像春日的暖流,缓缓注入他的体内,试图疏通那些阻滞的气息。

悯泉道长的手指在顾行舟的脉络上游走,偶尔眉头微皱,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显得极为专注,似乎在感知顾行舟体内每一丝气息的变化。道长时而闭目凝神,时而轻声低语,仿佛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与天地之间的某种无形力量沟通。

“顾先生,你的脉象似乎与众不同……”悯泉道长微微睁眼,沉吟道,“仿佛有一股无形的阻力在体内徘徊,阻碍了真气的正常运转。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无法找到有效的疏通之道。”

顾行舟眉头微微一皱,语气中透出一丝疑惑:“道长,这种症状是否可以通过继续调理来改善?为何每次似乎有些好转,却又总是回到原样?”

悯泉道长沉吟片刻,轻声解释:“或许不仅仅是你的身体出了问题,还有你的精神、心境也受到了影响。气血和心神相互依存,若心神未稳,气息便无法顺畅。”

尽管道长的解释看似合理,顾行舟心中依旧困惑不已。数日来,真气调理的效果不甚明显,他开始怀疑问题是否真的在自己身上。道长每日的调理似乎成了一种固定的仪式,每当他感到胸中那股气息有所减轻时,很快便会再次感觉到它的存在。而随着他在这个世界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些梦境的片段虽然渐渐淡去,但他心中的疑问却从未减少。他感到自己像是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四周茫茫无际,却看不到彼岸的灯塔。

在这些调理结束后的时光里,顾行舟开始更多地在道观内四处走动。他注意到道观的建筑布局古朴,庭院之间有小桥流水,竹林花草相映成趣,池塘中有几尾金鱼游弋其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气,这股香气并不浓烈,却带着一丝清凉,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偶尔有几只麻雀在院中跳跃嬉戏,顾行舟听到它们发出清脆的叫声,不禁觉得有些亲切。

他发现,道观内约有十几位道士和学徒,年龄各异,个个神情宁和。每天清晨,他常常看到有几位年长的道士和学徒前往道观的一个小院落中静坐修行。这个小院落位于道观的另一侧,四周种满了高大的古树,树叶茂密,遮蔽了大部分阳光。晨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院中的青石地面上,形成细碎的光斑,仿佛无数闪烁的星星。

院中的几位道士盘膝而坐,面朝一座古老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些模糊的文字,似乎是道家的古训。道士们闭目凝神,神态庄重,呼吸缓慢而深沉,仿佛在与天地之间进行某种无声的交流。顾行舟对他们的修行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静静地观察着他们,从清晨直到正午,这些道士都保持着相同的姿势,仿佛时间在他们身上静止了一般。

他心中不禁疑惑:他们究竟在思索什么?这些人是否已经领悟了某种更深的道理?那石碑上的文字,是否与他们的修行有关?

在院落的另一边,他看到一些年轻的学徒正忙碌着打扫庭院,手持竹扫帚,专注地清扫着每一片落叶和灰尘。有几次,顾行舟注意到,有些学徒在打扫的过程中,会不时停下脚步,抬头望向远方的青山。他们的目光显得遥远而沉思,仿佛在体会自然之美,或是在反复思索某个未解的哲理。他猜测,这些年轻人心中或许正在酝酿着某种对道的理解和领悟。

除此之外,他还看到有几位中年的道士坐在草屋前的木桌旁,捧着厚厚的古籍在默默阅读,神情专注而虔诚。顾行舟走近些,看到他们偶尔停下来,用手指轻轻敲击书页,似乎在思索某个深奥的词句的含义。他悄悄地站在一旁,听到他们低声念诵着一些经典的片段,像是《道德经》中的语句。顾行舟本想上前询问,但又觉得这些人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被外人打扰,便默默地退了回来。

有一次,顾行舟走过草屋,看见一位年长的道士正在调配草药。道士的手法熟练,眼神专注地观察每一味药材的颜色和质地。他身边放着几本厚重的医书,书页已经泛黄,显然被翻阅了无数次。顾行舟看到道士手中捣药的动作,细腻而有节奏,不禁对道士的医术生出几分敬佩。他鼓起勇气,走上前去打招呼:“这位道长,我看您调配草药的手法极为精妙,可否请教一二?”

那位道士停下手中的活,抬起头来,微微一笑,点点头说:“这位施主,草药调配虽是小技,却也需多年苦修。每味药材的性情、寒热、功效,皆有天人之理。你有兴趣了解吗?”

顾行舟见道士态度和善,便点头说道:“是啊,我对医术虽然知之甚少,但很想多了解一些。”道士笑着说:“医者,仁心也。治病救人,亦是行道之道。我们修习医术,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也在求索天人合一的道理。”

顾行舟感到这个回答意味深长,他不由得对道士的修为心生敬佩,心想:“这些人修行的境界,恐怕远比我所能理解的要深。”但他看出对方似乎不愿多谈,便不再继续追问,只是点头致谢,转身离开。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