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虽然相对漫长一些,但这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未来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些特别优秀者,经过考核之后可加入朝廷编制,由朝廷发放俸禄,可以理解为后世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

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有的留在学院执教,有的加入研发部门,有的进入工坊担任技师,也有一部分入了官府为官。

以前,普通百姓想要入步入仕途,基本上只有读书考科举这一条路。

但是一般的家庭很难供得起一个读书人。

一旦开始读书,首先就要保证读书的时间,家中的活基本是帮不上忙的了。

而且读书的成本很高,学费、书籍、笔墨纸砚、生活费、路费等等,往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供养一个读书人。

而且,很可能还是白供,毕竟能够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读书人并不多,说百分之一可能都是乐观的。

但如今不一样了。

只有家里的孩子够聪明,但有机会免费入读,而且还提供食宿。

还有那些匠户、医户家的孩子也占了一定的优势,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多少会一些技艺,相对来说更容易获得免费入读的机会。

除了教育方面,修路也是一件大事。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当然,这也要从战略方面考虑。

修路,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如今的大明虽然正在蓬勃发展,但毕竟还是缺少后世那些大型的机械,比如挖掘机、推土机什么的。

说不难,是因为动员力相当强大,而且成本极低。

古代也有古代的好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万里长城,哪怕是后世的基建狂魔来修,搞不好也会半途而废。

单说成本这一项,恐怕就会让人退避三舍。

但在古代,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就在于动员力。

举个例子,比如朝廷要修某县到某县的路,长约四十里。

这要换成后世,你得先立项目,然后各种勘察,绘图,定稿,开会……好歹也要折腾几个月。

接下来,什么投标,分包……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件重要的事:拆迁。

要是遇上一些不配合的,估计得拖你个几年。

这一来二去的,修一条路得也得花费不少时间,不少钱。

但在古代,朝廷一声令下:修路!

征民夫!

甚至是召集两县所有乡镇的劳力参与其中。

一开工,乌泱泱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材料几乎都不用花钱,一律就地取材,大石头砸成小石头,河里取沙,荒地取土……

这四十里地搞不好一个月就修完了,效率比你大型机械还高。

而且民夫几乎是不给工钱的,大不了管饱。

这也是古代为何能够修筑很多超大型工程的原因,比如长城,比如京杭大运河……这些,都堪称是历史的奇迹。

换成后世,还真不一定能够修得起来。

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成本根本负担不起。

…………

【PS:题外话,其实不仅仅是古代,有兴趣的书友可以问问家中老人,当年修河工的事。

那时候缺粉碎机,大石头一家一户搬回家里,用锤子慢慢砸成小块,一动员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人,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下,我们一步一步熬到今天,成为傲视全球的基建狂魔……】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