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以汴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京平。

洪武二年,朱元璋又在其老家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旨从江南移民中都。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作罢,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朱棣登基之后不久,便有大臣上称,说北平府乃是皇帝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太祖帝,将北平府立为陪都。

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大臣的附议。

其实,他们又哪里会猜到,朱棣可不仅仅只是要将北平立为陪都那么简单,他的目的是要将北平打造为京师。

这件事,朱棣之前也与徐长安以及身边几个亲信商谈过。

比如朱能、张玉、张信等人,自然是赞同迁都的,他们可不是为了讨好皇帝。

一来,他们生在北方,长在北方,对北平有一种乡情,能迁回去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二来,是从战略上考虑,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将北平作为京师的话,天子守国门,可以有效地管理与调动军队抵御异族的侵袭。

但是,当朱棣在朝堂上提出迁都一事的时候,却有不少大臣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他们的意见无非就是认为,迁都乃是一件大事,会花销巨额银两,动用大量劳役,乃是一桩劳民伤财之事。

也有的大臣提出,将朝廷的重心整体北移,会打乱南北平衡,破坏之前的边防均衡配置。

而且,北平距离边境太近,几乎没有战略纵深,一旦敌人突破长城防线,京师便会首当其冲陷入重围。

只是,朱棣心意已决,根本不听一众大臣的反对。

实在闹得凶的,一一革职查办,连续办了十几个要臣之后,终于平息了风波。

于是,朱棣下旨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时以现有的皇宫为蓝本修建紫禁城。

北平府现有的规模也将大规模扩建,毕竟是要作为大明京师的,自然要修建得大气一点。

不久后,皇家商贸局终于开始正式运作,各地工坊至少有三成投入了生产。

玻璃、香皂、肥皂这三样成了抢手货。

香皂、肥皂其实早就有了,一般是用皂液加草木灰所制,再加上一些香料便成了香皂。

只不过限于工艺水准,像这种纯手工做出来的肥皂、香皂价格昂贵,有钱人家才用得起。

而现在有了流水线生产作业,配方等方面也有了显著改进,成本大幅下降,价格相对来说便宜多了。

这下子,便令得曾经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用的肥皂、香皂,终于走入了普通百姓家。

当然,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舍得买的,还是有一些穷苦人家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闲钱买这些玩意儿?

这,也是徐长安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让大明变得强盛起来,首先,就要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相对来说,工坊最赚钱的还是玻璃。

整个大明朝,最先大规模安装玻璃窗户的乃是皇宫,接下来便是一众皇亲国戚,然后才轮到那些大户人家。

这玩意儿不仅仅是一种风潮,因为它不像服饰、发型,而是实实在在提升了生活品质。

窗户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最重要是为了通风、向阳、采光。

窗户一般以木、竹做框架,窗格大多数采用特制的窗户纸,以便透光……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