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三个月已过,李梦远的伤势已完全恢复。李梦远拿起宝剑,仔细揣摩着那本疾风剑谱里的招式;一招一式都力求做到精准完美。在一旁观看的的杨敏也不住的点头称赞。杨敏道:”这疾风剑法比起你的行云剑法如何啊?”李梦远道:”各有所长吧!”杨敏道:”如果你博采众长,把这两种剑法合二为一,那不是很厉害了?”李梦远道:“也是!”杨敏道:”那你的剑法是不是该重新改个名字了呢?”李梦远道:”这事倒还还没想过。”杨敏道:”如果有一天别人问你,你练的是什么剑法,你竟然无言以对,岂不成了笑话?”说罢,杨敏自己嘀咕着:”疾云剑法、疾行剑法,不好听、不好听、不想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我去城里弄点银子花花,顺便再买点酒啊、烧鸡什么的,你在家好好练剑吧!”
李梦远道:”那你去吧!早去早回啊!”杨敏点头应允,遂赶往京城。临近正午,李梦远正在练剑,忽见杨敏一只手拎着一只烧鸡,一只手拎着一壶酒,慌慌张张地朝这边跑了过来,对李梦远道:”赶紧收拾行李,今天闯祸了!锦衣卫马上就到。”果不然,片刻就见锦衣卫带着官兵从后面朝这边赶来,李梦远、杨敏两人赶紧离开那座庭院,往郊外狂奔。
两人一口气跑了两里多地,躲进一座树林,总算甩掉了后面的锦衣卫和官兵。李梦远问杨敏道:”这是怎么回事啊?”杨敏道:”今天真倒霉,看到一个阔绰子弟,就从他身上摸了点银子,谁知那家伙是穿了便装的锦衣卫。”李梦远听了也哭笑不得。两人在林中吃了烧鸡。杨敏问李梦远准备去往何处,李梦远道:”武当山,那里是道教圣地,也是剑道修习者必去之地。说罢两人遂向武当山赶去。
两人一路风餐露宿,数日后两人来到郴州地界。经过一段山谷,正行走间,忽然传来一阵救命的呼喊声,那声音由远而近。两人遂顺着声音寻了过去,只见半山腰里一个少年,那少年抓着一棵伸出来的松枝,正在拼命呼喊救命。
李梦远杨敏两人见了,赶忙攀上崖顶,找到一根藤条慢慢递了下去;那少年抓住李梦远递下来的藤条,小心翼翼地爬上崖顶。回头看了看竹篓里的灵芝还在,不由一乐;吁了口气道:”幸好还在,不然今天就白辛苦了!”随后赶紧拜谢李梦远和杨敏,感谢两人的救命之恩。
李梦远道:”不必言谢!我俩正好路过,救人也是人之常情,举手之劳。”那少年问李梦远道:”你们是要往哪里去?”李梦远道:”要去往那武当山学剑。”那少年道:”不妨到我家去住上几日,再去那武当山不迟。”经不住那少年的再三挽留,李梦远和杨敏遂跟着那少年来到了他的家中。
只见一个一头白发的老人正坐院中看书。那老人年龄有六旬开外、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精神矍铄。两人见过老人,那老人热情招呼二人入座。双方一阵寒暄后,李梦远才知道,原来这少年自小就是个孤儿,有幸被老人收养;从此爷孙俩就在这大山里相依为命,倒也过得自在。在得知自己的孙子被李梦远、杨敏所救后,老人不停地向两人道谢,并要两人在自己家中多住几日,李梦远、杨敏也爽快答应。
第二日,李梦远一大早起来就在院中练起了剑。但见他持剑在手,闪展腾挪、撩、拨、砍、刺,仿佛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大约练了半个时辰左右,李梦远收了剑,正欲回屋,那老者从自己房中走了出来,对李梦远道:”我看你练剑半天了,剑是一把好剑,只可惜你功力还欠火候;悟性也不到啊!”
李梦远想不到老人对剑艺还有如此深刻的见解,遂向老人请教。那老人问李梦远:“你师从何人啊?”李梦远道:”我是剑圣李晴天之子。”老人点点头道:”果然师出名门啊!”李梦远道:”难道老人家认得我父亲?”那老人道:”不认识!只是有所耳闻。”随即又问李梦远是否愿与自己切磋一下剑艺。李梦远道:”你这么大年纪,我与你切磋剑艺,难免有以少欺老嫌疑。”
老人听了哈哈大笑道:”想不到你还是个仁义君子啊!你大可不必在意,只管放马过来!”李梦远道:”那好吧!”说罢就要把自己的剑给老人,自己去取杨敏的剑。那老人道:”不必了!你就用你的剑好了。”李梦远不解问道:”那你用什么剑?”老人呵呵一笑,随手从院中撇下一根树枝,掰掉上面的树叶;对李梦远道:”我就用它吧!”
李梦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老人道:”老人家,你不是在逗我吧?”老人道:”试试不就知道了。”李梦远双手抱拳,目光坚定,对老人道:“前辈!冒犯了!”话音未落,他手中的长剑已如闪电般挥出,直取那老人。
老人却是不慌不忙,身体轻飘飘向后一退,仿佛落叶随风,轻松避开了李梦远的剑锋。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朝李梦远剑刃上一弹,竟发出金石之声。
这一弹,看似不经意间,却蕴含着深厚的内力。李梦远只觉手中剑柄一震,一股强大的力量顺着剑身传了过来,震得他手臂发麻,几乎握不住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