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在京乡人。这都是日后宦海游历的资粮,不容忽视。

从流内铨领出差遣,小小腰牌身上挂,身份立变,进京考生成了赴任官员。从此海阔天空。

别了,不热的东京。

别了,不夜的州桥。

别了,不留客的行首。

汴河码头上船,直向东南,穿外城便水门,路经应天府,过泗县,渡洪泽,经三河直至扬州。

河面纲船千帆竞渡,堤边驰道人声嚷嚷,王益充耳不闻,蒙头苦读。

王益就是这么好学。实际就想摆个爱读书的姿态,主要是尽快融合原主所学的知识。

否则让一个没上过大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毕业生。

平日只是搬砖,送快递,闲暇只会短视频刷白白,怎么在这文言世界里混。

寇准都说会看着你,王益就要跟他掰持掰持。谁还没有点倔脾气,who怕who。

融合的很顺利。原来如今学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五经九经十三经。

四书五经要等朱老夫子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才有的正式身份。

原来儒生在唐朝也是仗剑走天涯的主,现在才开始腰软。

同时回忆自己刷视频的点滴收获。啥都没有,全都是白白。

大长腿、小蛮腰,偶尔来个小跳跳。

对着官修的广韵,王益给老爹准备了一份礼物。

放下笔,扬州到了。

雇人将行李送到州学后院,看见从儿童到少年三个小家伙稚声稚气在背书。

树荫下,阳光婆娑,一个中年妇人静静地做着女红。

“母亲!”王益快步上前,跪地叩拜。

妇人听见呼声,手中针线不由落地。抬头看见王益。

“大郎!你回来了!怎么瘦了?”

妇人掺起王益,扶着儿子胳膊,眼泪就掉下来。声音哽咽。

三个小家伙一窝蜂跑过来。

“大兄!”

“大兄!”

“大兄!”

王益单手一个个脑袋摸过去。

“舜茂”。“舜光”。“舜丰”。

最小的舜丰才八岁,双臂搂住王益一条大腿,抬头对王益说道:“大兄,我好想你哦!”说着话却大哭起来。

王益连忙弯腰抱起他笑道:“四郎莫哭,大兄给你带了礼物哦!”抱起舜丰,伸指肚揩去舜丰脸上的泪珠。

母亲谢氏也笑着说道:“二郎、三郎,快去把大郎的行李搬进来。我们先挑。”

舜丰听了摇着身子就要下来。

“我要搬!我要搬!”

王益放下着急的小子,也去归置行李。舜光主动说道:“母亲,孩儿去叫爹爹。”

舜光十三,是个机灵的。舜茂十五,老实孩子一个。

不多时,父亲王用之也快步赶了回来。

王益再次跪地叩拜。王用之乐呵呵说道:“恭喜大郎,如愿折桂!”

“全凭父亲倾心教导。”

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礼物,母亲也抱回屋一匹上好的绸缎。

迟迟不见儿子给自己准备礼物,王用之脸色逐渐怏怏。

王益暗笑。从行李里掏出一摞纸,递向王用之道:“孩儿汴京一行,若有所得,做此一文,请父亲指点。”

王用之接过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