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百姓便应埋首黄土,一生受尔等践踏,无翻身之日。”

“不论尔等儒生是否真能通晓经史,百姓便应敬仰,羡慕?”

“呵,吾言之,勿痴心妄想!读书乃人之根本!些许学问,岂能自视甚高?”

“尔等为百姓做了何等贡献,百姓为何敬重?为何不得读书?”

“谁非父母所生,尔等能读书,百姓何故不能?”

“乱政之说,实难理解。百姓读书,何以谓之乱政?”

“若言百姓尽读书,无人耕作,此乃谬论。”

“难道大明百姓读书之后,便不食人间烟火?”

“需食需饮,何故不耕不商不工?”

“读书便可成仙乎?”

“为此,尔等竟敢公然抗命朝廷!尔等自视何人?朝廷为何地?当今圣上何许人也?”

“未入仕途,已欲干预国事!胆魄可嘉。”

“尔等以为儒生之影响力竟大至逼宫圣上乎?”

“实乃荒唐至极!”

朱瞻墉一番训斥,令太学生们面色铁青。

午门前的万名儒生,神色亦显惶惑。

实则,这些儒生中,多有家境贫寒者,苦读多年,只为出人头地。

大明百姓欲出人头地,唯有两条道路可行。

其一,便是读书入仕。

其二,便是从军为军户。

然而,读书往往是家境殷实的百姓首选,因其相对安全,不必舍生忘死,且风雅远胜从军。

自古以来,读书人身份便高于从军者。

故读书成了百姓梦寐以求之事。

百姓欲成读书人,殊为不易。

寻常百姓家,大多目不识丁,家中无可供学习之书卷。

即便有书,无人教导,自学亦艰难重重。

欲求人教导,须入私塾。

因私塾方有师者。

然欲入私塾,必得师者接纳,还需献上不菲的束修。

除此之外,欲看书还得在私塾抄书。

大明此时,书籍稀少,能购书之人寥寥无几。

能买得起书的,多为小康之家。

真正百姓,面对高昂书价,只能望洋兴叹。

故底层百姓想读书,实属不易,极难。

底层百姓中,能凭毅力苦读多年有所成就者,屈指可数。

虽少,却非无。

这些靠自身努力读书有所建树者,统称寒门子弟。

而那些无成的读书人,连寒门都难以企及。

或许有人终入寒门,却发现,寒门子弟在读书人中,不过是垫底之辈。

本章已完 m.3qdu.com